日本外務省資助中國“大V”爲其做宣傳?外交部迴應

6月9日下午,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記者會。

有記者提問,據日本媒體報道,日本外務省下屬的國際交流基金2008年針對中國在社會輿論及媒體界有較強影響力個人推出了一個赴日參觀考察項目,對此有網友稱中方人員參與是在爲日本做宣傳。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日本外務省資助中國“大V”爲其做宣傳?外交部冷靜迴應(來源:~)

汪文斌表示,我注意到有關的報道。國與國之間以各種形式開展人員互訪交流的做法,在國際關係實踐當中普遍存在。

汪文斌表示,中日互爲重要的近鄰,兩國人員往來十分密切。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的近半個世紀裡,雙方由政府支持推動的人員交流不勝枚舉,爲兩國關係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雙方今年還確立了“5年安排兩國3萬名青少年雙向互訪”的交流計劃,兩國政府支持的青少年學生雙向研學旅行活動也在規劃籌備之中,將在疫情結束後陸續付諸實施。我們希望通過中日間持續健康穩定的人員交流,實現增進理解,建立信任,深化友誼的目標。

相關報道:

日本外務省“資助”中國大V 算文化交流還是拿錢辦事

近來,日本外務省旗下“國際交流基金會”發佈了一份業務成果評價,這在中國互聯網瞬間掀起軒然大波。

這份報告上寫着,2008年至2016年期間,共有144人(73名個人和71名團體成員)被邀請赴日參觀考察項目。

獲得日方好評的包括:國內若干影響力媒體專欄評論員南開大學副教授熊培雲,“天才少女”作家蔣方舟,記者段宏慶,經濟記者馬國川……

於是有網友根據日方好評描述進行查找,發現了這些受邀者所撰寫的關於日本的文章,如何兵《日本法官爲什麼從不腐敗》,熊培雲《日本是中國的一味藥》,段宏慶《日本爲什麼那麼幹淨》,馬國川《我爲什麼如此關注日本》。

這樣曾經在《讀者》《青年文摘》等常見的雞湯文,大量描述了日本的美好、有秩序、有禮貌、工匠精神……如今隨着網絡的發展,虛假的泡沫被戳破,事實上日本也存在着大量問題,並不如文中所宣揚的那樣美好。

“國際交流基金會”發佈的消息,使得網上一片譁然:這不就是“收買”中國公知的證據嗎?

“這是文化交流”

對於網上的指責,被提到名字的人多未發聲,目前只有蔣方舟給予迴應——她確實是收到日本國際基金會的邀請,以及每月約2萬人民幣的補助,才前往了日本,但目的是進行學術交流和討論,並且是公開正常的文化交流,而且一同前往的還有做鄉村教育和適老環境改造相關的學者和老師。

而據日本官方公開的最新數據,到2019年的時候,該項目累計邀請人數達到196人,其中個人105人、團隊人數91人。

這真的是文化交流嗎?

根據公佈的數據來看受邀者的身份,這些“大V”們的統一之處在於,都不是研究日本問題的專家,只在某些圈子存在公共輿論影響力。這些平民化的“大V”,被日本當作了公共外交的宣傳方向。

這些人有粉絲,在自己的圈子裡有輿論影響力,日本就通過拉攏他們,邀請他們赴日或者給予“補助”的方式,使得這些人“拿人手短,吃人嘴軟”,在輿論宣傳上說好話,進而在其粉絲面前進行對日本積極正面友善的宣傳。

這就是日本外宣方式之一,通過平民化“大V”的影響力形成民間基礎,進行公共外交達成民間好感

由於疫情的緣故,中日之間民間互動大大降低,而因爲中日之間存在的利益關係造成了必然衝突,如日本領導者傾向於親美遏華,這使得總體氛圍肯定會變化。“國際交流基金會”正是出於這樣的目的,美其名曰爲通過國際文化交流事業,增進各國對日本的瞭解,從而爲日本創造良好和諧的國際環境。

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他們成功了,確實有受邀者說了日本的好話。

何兵:《日本法官爲什麼從不腐敗》“我打聽:日本法官腐敗嗎?他說,自我記事以來,沒聽說過。”

熊培雲:《日本是中國的一味藥》:“如果認真學習日本的社會建設,日本將是一味良藥。”

段宏慶:《日本爲什麼那麼幹淨》:“與中國大陸垃圾焚燒廠周圍環境髒亂、空氣中散發着刺鼻味道完全不同,這個垃圾焚燒廠毫無異味,甚至比東京市區的很多建築還要乾淨整潔。”

馬國川:《我爲什麼如此關注日本》:“日本從被迫打開國門到躋身世界強國之列,書寫了一個波瀾壯闊的故事。多少風雲人物活躍在這段歷史中,壯懷激烈,成敗興亡,難道不值得追尋嗎”

實際上,在過往的歷史來看,不乏被金錢誘惑、文化入侵而喪失氣節最終賣國的人。中國公民袁克勤在擔任北海道教育大學教授後,從事了對華間諜活動,其子袁成驥在網絡上煽動請願爲袁克勤叫屈。前人民日報主編馬立誠著有《仇恨沒有未來——中日關係新思維》等書籍,聲稱沒有南京大屠殺,日本不必向中國謝罪,最終叛逃日本。

但這並不代表所有受邀者都不愛國,限於對日本獲取認知的侷限,也就是說,這些受邀者看到的感受到的,都是日本想讓他們知道的。而反過來說,這些受邀者反而認爲,自己所描述的就是自己真實的所見和感想,不存在“拿錢辦事”,被滲透賣國。

國外宣傳的“雙標

反過來看,我們國家的公共宣傳並不夠。明明新疆就開放在那裡,那些反華政客和學者卻能因“新疆人權”“中國威脅論”等虛構的言論來抹黑中國。

兩次在新疆訪問旅行過的法國作家馬克西姆·維瓦斯在駁斥西方謊言時,卻受到了非議和謾罵,他認爲自己不是支持中國,是支持真相,但他依然遭到了批判甚至威脅。所以,關於中國的謊言還在被不斷重複,在閉環之中影響公衆。

而在自稱自由的美國,享譽國際的科學家、麻省理工學院華裔教授陳剛因未能向美國能源部披露在中國工作和獲得的獎勵而被起訴、以“間諜調查案”逮捕,如罪名成立,最高可判處20年監禁、25萬美元的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