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日方資助寫書宣傳日本?蔣方舟迴應

近日,有網友發現,在日本外務省官網上公開的國際交流基金會往年審計文件中寫道,中國作家蔣方舟曾獲得日方邀請並資助,在東京旅居後出版了中國文學作品《東京一年》,被指疑收取資助在中國替日本做文宣

今天(7日)中午,@蔣方舟 發博迴應此事,承認自己在2016年參加了由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舉辦的交流活動,回國後將旅居經歷寫成書,但此次交流爲公開正常的文化交流,旨在推進中日友好交流。

@蔣方舟 聲明節選

蔣方舟1989年出生於湖北襄陽,9歲寫散文集《打開天窗》成名,2008年被清華大學破格降分錄取,2012年大學畢業後任《新週刊副主編

根據日本外務省官網信息,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2017年(平成29年)的年度報告中,在“中日知識分子交流加強之聘請中國知識分子”的部分中,提到中國作家蔣方舟2015年被該會聘請,並在2017年8月將其在日本旅居一年的經歷寫成中國文學作品《東京一年》,該書到年底共發行了15萬冊,在日本也獲得《新聞週刊》報道。

據報告介紹,所謂“中日知識分子交流加強”,就是日方從2008年(平成20年)開始尋找並聘請這些在中國輿論場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知識分子,爲他們提供體驗日本生活學習的機會,使其與日本各界人士接觸,然後通過他們在中國的發聲,促進中國社會對日本的理解。

蔣方舟的這本書出版於2017年,簡介中該書也明確寫道,這是蔣方舟受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的邀請,在東京獨居一年後寫成的日記體小說,共46則。

截圖自豆瓣

該書在豆瓣上的評價爲7分,打分以三星四星居多,但熱門評論幾乎以中差評爲主。

北京青年週刊2017年曾就此書創作對蔣方舟進行專訪,她表示2015年底自己對寫作產生了懷疑,正好當時日本國際基金會邀請她到東京交流一年,每個月提供約有2萬塊錢人民幣的補助,於是她欣然前往,在2016年前往日本東京。

而她當時的工作就是“什麼也不用做”,2017年這本記錄了蔣方舟東京生活的《東京一年》就出版了。

蔣方舟在日本的照片 圖自北京青年週刊

這件往事被翻出以後,不少網友認爲蔣方舟是“拿錢辦事”,收了日本外務省的資金支持爲日本做文宣,更有人憤怒向其質問日元好賺嗎?”。

今天(7日)中午,@蔣方舟 發博迴應此事,承認自己在2016年參加了由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舉辦的爲期3個月的交流活動,交流期間她與日本作家進行學術交流和討論,與其同期赴日交流的還有做鄉村教育和適老環境改造有關學者和老師。交流結束後,她把自己獨自旅居東京的心理感受與文學體會記錄了下來,寫成了《東京一年》。

蔣方舟還在聲明中介紹稱,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是爲促進日本與中國的文化交流活動而設置的機構,旨在推進中日友好交流。至於此次受邀交流的緣起,她表示自己已經將相關內容寫在該書的簡介裡,特此說明此次交流爲公開正常的文化交流,以反駁網友對其“拿錢辦事”的指控

不過此次風波並未因蔣方舟的迴應而告一段落,翻閱往年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的年度報告,可以發現近6年來,每份報告中都有“中日知識分子交流加強之聘請中國知識分子”的項目

根據日本官方公開的最新數據,截至2019年,該項目累計邀請人數達到196人,其中個人105人、團隊人數91人。

仔細查閱,其中還有不少眼熟的中國知名人士,例如何兵熊培雲馬國川段宏慶等,截至發稿前他們還未就此事發聲。

“2017年度(平成29年度)的受聘方中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何兵發佈有關日本司法制度糾紛解決制度的文章。”

“2016年(平成28年度)的受聘者中,段宏慶在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版新聞網上以專欄形式發表在日見聞,關於誇讚日本衛生問題的文章在中國獲得了737萬次的點擊量。另外,馬國川向中國的多家著名媒體投稿了26篇訪日成果報道,總計達到了440萬點擊量。”

“2014年度(平成26年度)受聘的熊培雲,回國後將留日經歷經驗寫成《西風東土》出版,初版10萬冊,大受好評。”

有網友看到被曝光的這些名單,認爲這是日方清晰供出的“資助”“收買”中國學者的證據,生出“日方出錢,他們辦事”的印象。

對此,今天(7日)下午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發文表示, 由一個國家出資邀請他國各種人士前往本國旅行、學習,是國際交流的通行做法,不能因爲中國某些人蔘加了西方國家出資的交流活動,就對他們加以指責或進行嚴厲的意識形態定性。至於受邀者怎麼做,能否在邀請國提供的大量信息面前保持清醒頭腦,駕馭那些信息,在促進信息交流的同時決不離開中國和中國人民利益的本位,纔是最關鍵的。

他還表示,隨着美國與中國的對立加劇和中西意識形態衝突的增加,中西的上述交流在急劇減少,相互對對方借國際交流搞“滲透”的防範都前所未有提升了。中國對外交流不會因爲互聯網上這波對受邀訪日學者的批評而受到特殊的衝擊,在當前的大環境下,開展國際交流必須面對中西意識形態隔閡的加深,穿越各種複雜性,探索建設性擴大這種交流的渠道。愛國是絕大多數人的天性,至於有人在愛國這一點上受到質疑,需要他們自己進行個人的反思,而不是中國的對外開放關上某一扇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