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鳥遷徙公路服務區 魚塭曬池造棲息溼地環境

魚塭是臺灣西南部沿海地帶重要的經濟命脈。圖/農委會特生中心提供

如有機會走訪臺灣西部沿海,可能會發現各種大大小小形狀不一的池子,鑲嵌在一望無際的地景之中,那就是魚塭。魚塭是西南部沿海地帶重要的經濟命脈,許多人們依靠着這些池子過生活。但不只漁民們,魚塭也造福了一羣遠道而來的嬌客-候鳥們。經過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自2021年1月開始臺灣西部魚塭的鳥類調查,範圍北由苗栗南至屏東,目前總共記錄達200餘種,並以候鳥的種類最多。

溼地的水位,是影響水鳥會不會來的重要關鍵。例如腳長的鷺鷥,以及會游泳的雁鴨,喜歡在水深高於約10-30公分的水域;另外一羣短腳的鷸鴴類,則喜歡水位極低甚至是僅剩溼潤土表的泥灘地。

漁民在冬季收成後常會將池水放幹,利用冬季溫暖的陽光曝曬池底,分解池底累積的有機質,也可以進行池底的消毒,爲明年作準備。這個操作一般稱爲曬池,或者是臺語所說的『拷池』。水位降低後,魚塭提供了候鳥們絕佳的覓食地點,包括大家熟悉的黑面琵鷺,瀕危的黑嘴鷗、半蹼鷸也都會造訪魚塭。收成後剩下的魚蝦及土中的底棲動物(如沙蠶、螺等)成了牠們飽餐一頓的佳餚。

臺灣位於候鳥東亞-澳洲遷徙線上,近年來衆多水鳥因自然溼地的開發與流失,導致數量大幅下降。面臨溼地品質逐漸劣化下,曬池創造出類似泥灘溼地環境,提供水鳥可利用的替代棲地,儼然成爲候鳥遷徙途中可以覓食及休息的休息站,彷彿國道來往的駕駛們的公路服務區。對鳥類有興趣的朋友們,下次經過養殖區時,不妨找找有沒有拷池中的池子,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