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友宜扳回華府天平
(圖/侯友宜競選辦公室提供)
侯友宜訪美之行表現超越外界預期,不僅跨過了「不失分、不出錯」的低標線,還藉由進入華府連見16位參衆議員、分赴布魯金斯研究院等四家重要智庫交流,以及奔走於紐約、紐澤西、華府、舊金山四城僑界等行程,硬是比頂着副總統頭銜、必須低調穩當過境的賴清德,掀起更多的媒體曝光效應,堪稱「後發優勢」的一次生動呈現。
相比起賴清德在美過境未能與任何美國參衆議員公開互動;侯友宜能夠在48小時內的訪問中,和美國參議院軍委會的共和黨資深參議員衛克爾、丹‧沙利文和參議院外委會的資深民主黨人默克利等衆多議員進行實質交流,也顯示了朱立倫重掌國民黨兩年以來,黨際外交機器重啓,對美國朝野人脈開拓深耕的成果。
在智庫層面,不論是對蔡英文政府路線一貫不吝褒揚的葛來儀,或相對親國民黨的卜睿哲,以及美國對華和兩岸政策圈的中生代要角——曾爲歐巴馬政府服務的何瑞恩、麥艾文,以及偏保守派的傳統基金會等,都與侯友宜產生互動,且不乏對交流氛圍的積極評價。
而代表美國政府釋放身段和姿態的AIT,更由理事主席羅森伯格出面三晤侯友宜,並選擇在藍營僑宴中坐滿兩個多小時。這與羅森伯格在賴清德過境紐約之際以「嫁妹」爲由迴避,直到舊金山才與賴清德見上面的安排,呈現出頗爲巧妙的溫差。
從羅森伯格在今年罕見地兩度來臺,擺足見各個候選人的「一碗水端平」姿態;再到她於賴清德、侯友宜赴美途中釋放的幽微信號來觀察,可以說,國民黨陣營和侯友宜個人,已經達成了他們在本次選戰中對美工作的核心目標,也就是要確保拜登政府,在即將到來的臺灣大選中至少保持「真正的中立」,而非像上次大選一樣明顯傾向民進黨。
同時,國民黨此訪,也證明自2016年大選以來,民進黨一度在華府形塑的「民進黨主政則符合美方利益、國民黨上臺則符合北京利益」等二元化輿論,已經經過了一輪比較徹底的消毒,洗刷了國民黨一度被美國部分觀點認知爲「北京戰略利益代理人」的形象。
而國民黨試圖說明自身雖與民進黨的路線明顯不同,且不迴避同大陸展開對話、也接受迴歸九二共識,但仍應是美國朝野可接受、足以信任的打交道對象等遊說立場,也大致獲得了美國政策界主流的接受,並願意通過對侯友宜的接待,重新展現與國民黨方面互動的興趣和熱情。
至此,美方主流政策界對臺灣藍綠兩黨的「天平」,至少被撥回了一個相對中立、不以民進黨爲優先偏好的位置,這對臺灣政黨政治的健康發展將頗有助益。
而朱立倫在侯友宜訪美途中,更明言接受了侯友宜所提出的「3D戰略」(嚇阻、對話、去風險),即是自己所提出的「2D戰略」(對話、國防)的進階版和延伸。這也顯示,朱立倫和侯友宜兩人,至少在涉及外交和兩岸層次的戰略主張上,已完成了形式上的整合和銜接,不再各樹一幟,化解了原本潛藏的政策主導權之爭等尷尬。(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