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患月插管3次 「脖子劃一刀」竟讓他3天就下牀

臺北榮總胸槍重症加護室A護理長廖淑貞拿着氣管內管與氣切套管。(圖/記者嚴雲岑攝)

記者嚴雲岑/臺北報導

71歲的吳伯伯呼吸衰竭,一個月內經歷了3次拔管及再插管,由新竹轉至臺北榮總胸腔重症加護室接受呼吸器脫離訓練,但醫護團隊考量病患高血壓心臟病,加上前幾次拔管後均出現體內二氧化碳蓄積情形建議先做氣切,減少呼吸阻力,術後恢復良好,不僅成功脫離呼吸器,還可以裝上發生閥順利說話進食,讓吳伯伯女兒感慨,「真的該早一點切。」

臺北榮總胸槍重症家護事A護理長廖淑貞表示,時至今日,許多病患與家屬仍「聞氣切色變」,有些人是擔心手術風險,有些人更擔心做了氣切後不能說話、不能吃飯甚至無法全屍拒絕,但上述情況只要經過完善術前評估與術後傷口照顧,就可避免;而氣切留下來的孔洞,在拔管3~5天就可癒合,若患者不幸往生,醫師也會幫忙修補。

廖淑貞表示,一般人說的「插管」可分爲氣管內管與氣切套管,前者管長約30公分管徑珍珠奶茶的吸管一樣粗,需順着口腔進氣管,長期黏貼膠布不僅容易造成嘴部傷口感染、潰爛,口水無法吞嚥也是增加感染的主要原因

▲長期插氣管內管可能會導致喉嚨痛、臉不、口腔破皮症狀。(圖/記者嚴雲岑攝)

氣切套管管長僅5至8公分,只要在氣管割開一小道傷口即可放置,手術約10至20分鐘可完成,患者可免去口腔與喉嚨長期受異物摩擦之苦,術後也能吞口水、以脣型表達意識,脫離呼吸器時間也從18.6天縮短爲14天,對於需要長期插管的患者而言,利多於弊。

吳伯伯女兒表示,一開始聽到父親要氣切,家人都無法接受,但經過護理團隊的說明,3天后終於簽下手術同意書,沒想到原本張開嘴巴都無法的父親,3天后就可下牀,一週後成功脫離呼吸器,還可下牀踩腳踏車,就連原本困難重重的「抽痰」,也變得順利許多。

吳先生女兒分享父親氣切後恢復情形。(圖/記者嚴雲岑攝)

廖淑貞提到,氣管內管插管患者咳嗽不易,肺部的痰只能用「抽」的,2個小時就要以拍痰的方式抽痰,讓患者十分痛苦,且因痰卡得很深,每次都無法完全清乾淨,患者反覆感染,反而會加速疾病惡化。

氣切患者因爲管子短,病患有咳嗽的能力,吳伯伯在接受氣切後,只要稍微用力,就能將痰咳出,家屬只需從管口擦拭即可,在照顧過程中也較不麻煩。

不過,並非所有病患都適合氣切。廖淑貞表示,如果只是臨時外傷需要機械呼吸輔助,或者簡單手術需要麻醉者,僅需插氣管內管即可。年紀大、有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問題,且1至2周後呼吸器脫離指數(RSBI)大於105者,才需要考慮進行氣切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