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8個傻瓜 愛護土地推有機

農糧署分局長陳昌岑(左一)、新社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宮莉筠(左二),與新社稻農一同出席「向海米」行銷記者會。(羅亦晽攝)

農糧署分局長陳昌岑表示,花蓮佔全臺灣有機生產面積的1/4,新社半島在年底將會有11公頃取得有機認證,盼能成立花蓮第一個有機農業促進區。(羅亦晽攝)

非專業農民出身的宮莉筠與其他7位農友,憑着一股衝勁,選擇採用有機友善栽種方式覆育「海稻米」。(羅亦晽攝)

花蓮縣豐濱鄉新社部落擁有臺灣最大的臨海梯田,被當地噶瑪蘭族人視爲「萬物養生之地」。隨着部落年輕人外出工作人口老化,休耕農地逐漸增加,部落文化逐漸衰萎,新社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宮莉筠等8人,在農糧署東區分署與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的協助下,結合有機農業、推廣農業文化遊程,替部落找到另類出路,也吸引不少青年返鄉。

非專業農民出身的宮莉筠與其他7位農友,憑着一股衝勁,選擇採用有機友善栽種方式,覆育「海稻米」,維護當地農業耕作環境與部落傳統文化。藉花蓮農改場的指導及農糧署的補助,種植技術大幅提升,部落族人見狀,陸續轉型栽種方式;目前已有5人提出有機認證申請,預期在年底通過有機驗證,使部落有機驗證面積達11公頃。

農糧署分局長陳昌岑表示,花蓮佔全臺灣有機生產面積的1/4,新社半島20公頃的水稻生產面積內,今年底將會有11公頃取得有機認證。在部落青年的努力下,盼能成立花蓮第一個有機農業促進區。

宮莉筠表示,目前新社半島約有5.6公頃做有機栽種,因有灑藥種田導致文化喪失的前車之鑑,加上新社梯田全臺是難得可見的海邊稻作區,是需要守護的地方,所以部落族人們纔會想到利用有機農業促進法,將這裡改變成有機農業促進區,維持噶瑪蘭族人的文化。

今日上午在於新社部落辦理「向海米」行銷記者會,現場除展示當地稻農的有機稻米外,並請稻農們分享轉型栽種的過程。其中「小島友米」潘姓稻農說,目前自己有機栽種面積有5公頃,利用無污染的山泉水灌溉栽種,海風的吹拂下,也比較不會有蟲害,所以這裡的稻米不知道什麼是農藥。「稻熱病是什麼?在這個半島真的沒聽過!」但因鳥害因素,可惜僅能種植一期。

此外,花蓮農改場自2019年,在新社臨海梯田有機驗證田區建構植生緩衝帶,2年的監測,發現該緩衝帶可有效降低逕流水中的氮肥供蛙類及鳥類良好的棲地營造農田周邊的地景;透過農地轉型有機及友善栽培,減少農業對環境的衝擊,增進生物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