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新城重建噶瑪蘭紀念公園 增設6.5米意象柱盼族羣歷史永流傳

花蓮縣新城鄉公所保存噶瑪蘭族曾在嘉裡地區開墾的歷史,爭取及自籌1250萬元經費,重建「噶瑪蘭(Kebalan)紀念公園」,並設置高達6.5米意象柱,盼讓族羣歷史文化能持續保存及流傳。(新城鄉公所提供/羅亦晽花蓮傳真)

噶瑪蘭族18世紀末因漢人入墾被迫從蘭陽平原往花東遷徙,其中花蓮新城鄉嘉裡地區曾是族羣開墾世居的聚落,鄉公所爲保存這段歷史,爭取及自籌1250萬元經費,重建「噶瑪蘭(Kebalan)紀念公園」,並設置高達6.5米意象柱,盼讓族羣歷史文化能持續保存及流傳。

噶瑪蘭族過去原居於蘭陽平原,18世紀末漢人侵墾宜蘭,族人被迫往南方的奇萊平原遷移,據花蓮縣誌記載,加禮苑即現今新城鄉嘉裡地區一帶,19世紀中葉曾是該族開墾世居的聚落,總人口數多達6000人,是奇萊開發史上的農業先鋒,不過19世紀末因加里宛戰役遭流放到縱谷地區,壯大族勢自此瓦解。

新城鄉公所避免噶瑪蘭族過去辛勤開墾歷史受文化變遷等因遭遺忘,2022年起規畫重建噶瑪蘭紀念公園,爭取花東基金挹注900萬元、縣府補助200萬元及自籌150萬元等經費,去年底啓動工程,除新設懸臂式人行道、彩色欄杆、舖面採噴花地坪等,更設置1座高度約6.5米、直徑約2米的噶瑪蘭族意象柱,同年底竣工,本月27日揭牌啓用。

鄉公所原民所長曾秀英表示,地名是先民的腳印、歷史的縮影,更是人與自然爭地留下的血淚證據,可從地名一窺地方開發史及蹤跡,從「加里宛」到「流流」能嗅出平埔族氣息,紀念公園蘊含的意義,總括歷史面、地理面、文化面、情感面等,是踏尋舊地名的重要性,期望能借此喚醒鄉親及族人對先民的緬懷與敬意及孩提時的記憶。

鄉公所表示,全臺噶瑪蘭族人口約1572人,僅佔原住民族總人口數0.3%,人數相當稀少,目前鄉內族人數爲105人,雖然族人在嘉裡地區建立聚落時間距今約140年之久,不過公所在正名過程中,體現瀕危族羣重振文化爲重要,希望透過紀念公園的重建,讓後代有尋根感念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