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饋以德報怨 白團來臺報恩

李崗說,將仇恨放下很難,對日本人來說,更是難以想像,「曾聽日本人說,日本人被打敗的不是那兩顆原子彈,而是蔣介石那場演講。」本被指示不得在戰後繼續從事軍事活動白團,就此抱持感念心情冒險來臺,投入反攻大陸計劃。(鄧博仁攝)

在先總統蔣介石秘密召集下,曾有一羣日本軍人偷渡來臺,執行稱爲《光計劃》的反攻大陸志業。諷刺的是,他們的人生卻見不得光,必須隱姓埋名,低調度過餘生,連親生孩子都不知父親去向。這就是傳說中的「白團」,在紀錄片《光計劃》中,他們彷彿臺灣近代史的引言人,爲驚心動魄的年代揭開序幕。

爲臺軍事訓練 帶來遠大影響

白團之所以來到臺灣,與蔣介石「以德報怨」政策有關電影監製李崗表示,當年日本戰敗,各國開始追究責任,蔣介石卻願意放下一切,無罪釋放日本最高指揮官岡村寧次。

李崗說,將仇恨放下很難,對日本人來說,更是難以想像,「曾聽日本人說,日本人被打敗的不是那兩顆原子彈,而是蔣介石那場演講。」本被指示不得在戰後繼續從事軍事活動的白團,就此抱持感念心情,冒險來臺,投入反攻大陸計劃。

白團以富田直亮(中文名白鴻亮)爲首,爲臺灣現代化軍事訓練帶來深遠影響,舉凡刺槍術後備動員制度成功嶺大專學生集訓制度,皆是出自白團提議。但他們在臺灣的行蹤,卻因美國反對臺灣出兵受到高度監控,只能保持低調,即使白團成員相繼離世,「光計劃」機密資料也纔在近年陸續曝光

紀錄片中,有白團成員子女回憶,父親總說自己出差,但外出寄來的土產卻又與當地名產毫無關聯;也有人想起,父親往往沉默,不曾想過,原來父親曾站在歷史浪潮。無聲的白團,離開臺灣後,秘密行動化爲一本本資料簿,存放在機密文件庫中,隨時間腐朽發爛,無人問曉,在鏡頭下方能重見光亮。

導演盼消弭立場 迴歸真相

李崗說,白團是《光計劃》的拍攝開端,但隨資料蒐集,製作團隊不滿足於此,期待透過白團,看見臺灣近代史真正的光源,「跟我們拍電影一樣,有光就有影,誰控制光,誰就掌控所有的資源。臺灣曾有一段時間,是老蔣宰制了光,但影片中,我們想帶人看見,世界最大的光源又在哪。」

因此,李崗和許明淳透過鏡頭一路探尋,從白團看見蔣介石,從蔣介石又看見美中關係,再從九二共識中,看見現今臺灣,片中不乏訪問各方政治論調相異人士,希望藉此消弭立場,迴歸歷史真相,進而促進思考。

李崗表示,這是自己參與過最困難的電影,不到最後一刻,他也不知道光源後面會是甚麼模樣,「這部片,會讓藍綠紅白都不舒服。但我們要知道自己從戰爭學到什麼,進而反省與提升。不要哭、不要笑,要懂得思考。人之於土地都是過客,如真正愛臺灣這塊土地,就要爲明天的臺灣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