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填遺構 赤崁下沉式博物館胎死腹中

臺南市赤崁文化園區再造歷史現場,原規畫的地下停車場出土大量遺構,將全面回填,也取消原本施作的下沉式博物館。(曹婷婷攝)

臺南市政府催生赤崁文化園區,並於2016年覈定「赤崁曙光」計劃,擬拆除赤崁樓圍牆、設置下沉式博物館,赤崁樓前9座贔屭也移到地下典藏等,惟隨着原規畫地下停車場處出土大量遺構,現已決議「原地最大化保留」,取消讓遺構重先天日,9座贔屭續留原地,地方唏噓「5年過去,結果回到原點。」

國定古蹟赤崁樓位居舊府城歷史核心區,當初覈定赤崁文化園區再造歷史現場,以赤崁樓爲中心,周邊將設都市廣場、遺址展覽場、赤崁博物館、旅客服務中心及增設地下停車場,加上改建後成功國小作爲文化歷史教育特色環境;計劃也涵蓋卸除圍牆、地下遺構展示,讓人走進赤崁樓看到「歷史」就在眼前。

整起工程從2018年施工,原預計今年8月完工,但施工過程卻因大量遺構不斷出土而停工,一再延宕,經古蹟審議委員現勘審查後,決定做「最大量化的保存」,移除不具保存價值的遺構,具保存價值的則以回填方式因應,文化局近期也將變更設計。

「米街人文會社」召集人陳宏斌說,原本相當期待赤崁文化園區曙光到來,未料,出土遺構將回填,也讓下沉式博物館等計劃都胎死腹中。他說,國外不乏將遺構與現代建物新舊融合,相互輝映,而不只有回填一途。

面對外界質疑花那麼多時間挖掘,最後卻看不見,相當可惜,臺南市政府文化局長葉澤山說,當初希望朝地下施作下沉式博物館,但目前採取回填遺構,也是專家學者們共識,近期因豪雨不斷,擔心沖刷使得這些遺構崩毀,先堆置軟舖面、沙包覆土,予以保護。

他說,當地出土遺構包括房屋基礎、溝渠及生活器物等,年代涵蓋清代晚期以前、日據時期及二戰時期,審議委員爲了有無保存價值也多所激辯,最後決議回填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