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二戰當日本兵」!親見美軍空襲很興奮 李登輝:想知道死在戰場的感覺

圖文/鏡週刊

李登輝高中時開始醉心研究生死,他特別點出影響他一生最大的一本書,就是湯瑪斯卡萊爾的《衣裳哲學》,「這本書都在說人活着的意義,讓我思考如何在現實人生中安身立命」。

▲李登輝(右)與哥哥李登欽(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都成爲軍人,爲日本而戰。(李登輝基金會提供)

二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李登輝回憶,當時他是俗稱的學員兵,也就是文科學生受完軍訓後再遣外出徵,1944年他短暫回到高雄接受基礎訓練後,再到日本砲兵科學習,結訓後擔任舊日本陸軍少尉

天真少年兵 無懼上戰場

他跟兄長李登欽2人先後擔任日本兵,體檢後被分發到大阪師團,後來被派到高雄的高射砲部隊,當時他當兵的第一志願,是希望以步兵身分到最前線,而不是砲兵,這段想法與他在自己書中提到「從少年時期起,一直苦惱着我的那個生死問題」正面對決相同,但這項願望一直沒能實現。

「講起來可能會被笑。」受訪時,李登輝還自我解嘲年輕時的想法「很天」,因爲單純以爲步兵都在第一線,可以在最前線看到生死,研究人爲何會死,年輕時也只能空想,人的生死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我那時都在想,如果能死在戰場上,是啥米款情形。」

細數着自己剛當兵時,從西子灣移防到壽山,不時從山腰看着自菲律賓起飛的美軍飛機,貼着海平面低空襲來,興奮自己在戰場上。

記者問他上戰場殺人有沒有罪惡感?他反問:「打仗怎麼會有罪惡感呢!」還反問:「你有當過兵嗎?」他說,或許因爲有傳教士的訓練,以及從小就思索自我生存的問題,「其實自己當時對死沒有一絲恐懼」。當年以臺灣人身分參戰的他,在日本投降、國民黨接收臺灣之後,李登輝才從日本返回臺灣。

更多鏡週刊報導【李登輝談生死(下)】上帝託夢要他傳教 李登輝做了影響臺灣近代關鍵決擇【李登輝談生死(上)】「我隨時離開都沒有關係」 李登輝生前專訪親述生死觀【李登輝辭世】前總統李登輝與世長辭 臺北榮總說明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