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羅"死人城" 這一座城市的無奈和艱辛

我對此並不感到意外,圍着外國遊客窮追猛打的小商販,粗製濫造變着花樣路人手裡塞的工藝品,消費遊客好奇心的窮人在這裡已經形成了一套天衣無縫的系統。每每有朋友向我諮詢旅遊經驗,通常也只能憋出一句,"別自由行"。

黃昏時分的死人城 本文圖均爲 我累特 攝

去年一年裡,我有一小半時間埃及,一小半時間在印度,和印度那種坦然供遊客"消費貧窮"和"參觀貧窮"的態度不同,埃及的底層社會,很多時候是非常難以接近的。一些國家早已深諳遊客心理,讓遊人觀賞當地窮人生活,放下些憐憫錢,感慨一番自己的日子也算不錯,大家都開心。他們花樣利用這種心態,早已把很多貧民窟鬧市區,發展成了自成一派的景點,你們帶着優越感參觀,我們理直氣壯地收費,兩全其美。

但埃及人不會這樣做,自尊心極強的他們非常擅長隱藏和隔離真實,甚至拒絕承認真實。作爲世界上最古早的旅遊國家,雖然有很多人來來往往,但埃及的面紗,比人們想象的還要難以揭開。

除了臭名昭著的"垃圾山"外,開羅市東南部有一片特殊區域地標建築薩拉丁城堡和"垃圾山"穆卡塔姆都在這裡,在這個由城堡,公園和廢墟之山組成的區域中間,綿延着一片低矮,破敗,死氣沉沉的灰色建築羣,清晨或黃昏,在霧霾和微弱的陽光下,幾乎看不到邊界,這就是開羅最著名的“卡拉發”公墓羣,俗稱“死人城"。

站在死人城的一邊能遠遠望到開羅的著名景點,薩拉丁城堡(左)和蘇丹哈桑清真寺(右)

這個佔地面積約6平方公里的“死人城”並不僅僅是公共墓地,同時還是世界最大的貧民窟,有近50—100萬人口居住在其中(數據難以統計)。除了古埃及人獨特的生死觀之外,導致了這一奇特的"死人城中住活人"現象最重要原因其實是階級固化和貧窮。

如果你在互聯網上搜索“開羅死人城”,大部分的相關新聞和視頻報道都充滿了譁衆取寵的"探險"意味,配樂詭異,角度離奇,甚至有主播搭帳篷住在裡面直播

如果你在死人城附近徘徊,路人會勸告你,那裡沒有警察,不安全,不能去。其實死人城的身世並不複雜,也不神秘。公元969年,在現在的開羅建立之前,“死人城”就已經是公共墓地了,在公元1250年至1500年間,馬穆魯克王朝統治埃及,死人城漸漸發展成爲當時埃及最重要的墓地,埋葬着蘇丹和當時幾大王朝的達官貴人。曾經統治過埃及的阿巴西德王朝、奧斯曼帝國王朝等時期的貴族也埋葬在此處。

死人城內墓地一角

可以想到從最初開始,這裡就是一處貴族墓地,死人城的墓宅按照民居風格建造。房屋多數只有一層或兩層。大門邊的圍牆上刻着墓主名字和墓宅排號墳墓保持着和住所一樣的結構,有完整的房間,到了現代,還有供水供電

過去的官僚和貴族習慣僱傭"守墓人"住在地上的房子裡,防止盜墓賊。這種守墓的工作多爲家族制,類似墓地管家,又因他們常年住在墓地,漸漸就在這裡安家落戶,不再搬遷。

隨着時間過去,有一些墓主的後代離開埃及不再回來,或者全部去世。但這些家族的守墓人多半因爲無處可去而依然住在墓地中,變成了真正的主人。還有相當一批人是因爲過於貧窮,沒有實力在寸土寸金的開羅買房子,只好搬到已經空置的墓地中居住。

儘管是“死人城”,但這裡活人的需求一應俱全,有清真寺,公交車,巴士出租車,有學校,商店,飯店和咖啡館。這裡的街道與其他地方的街道相比顯得狹窄和零亂,但是由於這裡遊客不多,明顯區別於開羅的吵雜和擁擠,異常安靜。

無人居住的空墓

佔地面積巨大的死人城其實是開羅的納稅大戶,墓主的親屬需要按照墓地面積每年向政府繳稅,這一傳統在墓主逐漸"消亡"後,由守墓人代替。

六七十年代的死人城曾經是開羅犯罪率最高的地方,大批忽然涌進來定居的窮人,加上這裡是開羅市警察執勤盲區,那時的死人城臭名遠揚,到了人人談之色變的程度。開羅政府曾試着驅趕墓地裡居住的窮人,但收效甚微,加上人口不斷激增,漸漸政府默認了人們住在空墓地裡這一奇特現象,並將死人城外圍納入了"居民治安管理區域",把外圍的道路和主幹道連接在一起,並且遷入了24小時供電和供水。這才慢慢將死人城從禁區變爲"居民區"。

死人城內已經開通巴士和出租車的主幹道

有趣的是,死人城是城市交通裡幾乎無法避開的一個重要區域,對遊客來說,不管是團體行動,還是自由行,只要進入開羅遊覽名勝,就無可避免會和死人城打個照面,開羅除金字塔外最重要的地標景點,薩拉丁城堡,就在連綿的死人城高處。

導遊會適時告訴遊客,這裡非常不安全,住了很多窮人和守墓人,沒有警察,所以不能進去。

我曾因難奈好奇心找朋友陪同下,去過兩次,意外的是裡面並無任何特殊之處,人們以墓地爲家,比鄰而居,買菜做飯打招呼,坐在門口喝咖啡曬太陽,連喪事也沒有任何不同。咖啡館,清真寺,學校,外面能找到的東西里面也全都有。

死人城內的居民

守墓人家庭靠微薄的墓主佣金和政府補貼生活,而那些並非守墓人的,白天會在外圍乞討,或做些小生意。死人城裡的清真寺有一處和外面不同,它會定期領取政府補貼(多爲食物或日用品),在禮拜日發給周圍的居民。

爲了防止人們擁搶,阿訇們會將自己鎖在清真寺門口的柵欄裡面。禮拜結束,圍在外面的人已經等候多時,他們會將物品從柵欄裡遞出去,已經拿到的人自動離開,讓外圈的人再進入直到發放完畢。

當地人在今天依然對死人城諱莫如深,不願靠近,開羅政府對於這一公開的事實也不願多做改變,死人城裡的居民也圈地自居,不和外面接觸,如今因爲開羅人口劇增,加上城市改造,死人城的邊緣地帶其實已經和居民區混在一起,但人們還是會將住在墓地中的人視爲異類。某種意義上來說,“死人城"中的守墓人,和“垃圾山”中的拾荒者一樣,都是被這座疲憊的城市掩埋住的底層人羣。

遊客在埃及常常被景區的小商販所煩擾,近年來新總統對景點大幅改革,雖有所好轉,仍然無法阻止生活困難的人想盡辦法在外來者身上賺錢,可開羅真真正正的窮人其實並不在那些能看得見的地方,是深深埋在陰暗處的。在古埃及,入住貴族墓地,幾乎可以稱得上是一種榮耀,今天的埃及仍住在墳墓的這些人,卻是對艱辛生活妥協的無奈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