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F:貿易碎片化趨勢下中國企業如何進行全球化佈局

中國企業如何面對不斷動盪變化中的國際貿易環境?

11月22日至23日,國際金融論壇(下稱“IFF”)第21屆全球年會在中國香港舉辦。IFF聯合主席、新西蘭前總理珍妮·希普利表達了對地緣政治紛爭、經濟上的紛爭,特別是樹立關稅壁壘等方式的擔心。她擔心這會帶來非常大的動盪。因爲無論是在貨幣政策和貿易帶來的黃金時代,以及世貿組織可以正常發揮作用的年代,通過爭議機制、解決機制,大或小的經濟體的關切都能得到傾聽。但現在,這樣一個機制正在失效,世貿組織不再像過去那樣有效。

與會專家學者就中國企業如何應對展開了探討。

保護主義不一定能實現保護作用

巴基斯坦央行前行長雷扎·巴基爾認爲,全球化的基礎現在仍然存在,大家可能對於接下來的貿易前景擔心,但不能說全球化被徹底逆轉了,“雖然全球化的進程有所停滯,但也並沒有大幅下降,全球的出口在全球GDP當中的佔比仍在略微上升。”

IFF學術委員會聯合主席、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校長趙忠秀表示,如今一些國家正在重新審視自己的產業政策,安全因素得到強調,具體體現在補貼的上升和其他保護主義措施的上升。製造業供應鏈趨於本地化,減少對他國依賴的產業政策的復興確實能增進有關國家自給自足和經濟韌性,但同時也進一步加深了地緣政治的支離破碎和主要經濟體之間的緊張形勢。

趙忠秀說,部分國家採取這種保護主義的產業措施,是爲了確保本國能夠保有關鍵的製造能力。但通過這種方式,最後不一定能達成目的,甚至很有可能這麼做的風險與成本最後由本國居民來承擔。他強調,產能依然是我們的優勢,中國形成的工業能力包括工程師紅利、人口紅利,到目前來講還是存在的。怎麼樣把這些優勢充分利用好,不能侷限在一個國家內部進行產業佈局,而是要走出去。其一是進入到發達市場內部,其二是到發展中國家。

貿易碎片化趨勢下中國企業如何應對

“中國的產業政策實際上是一個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的政策,是一種引領。”趙忠秀指出,這不僅僅是產業政策,這裡也有非常好的競爭政策,沒有競爭的話是無法存活的。

趙忠秀同時提到,出口退稅在全球都是慣例,並不是只有中國出口退稅,全世界都有出口退稅。中國是因爲環節稅徵太多了,退回來纔可以和國外同業展開競爭。現在很多企業在計算利潤時把出口退稅當成利潤的組成部分,加上退稅後收支能打平,不給退或者退得慢了,經營就虧。

IFF副主席、香港特別行政區前財政司司長樑錦鬆表示,看到電動汽車、太陽能光伏板和電池這三個行業的很多中小型中國企業已經或正在出海,它們涵蓋了製造業的方方面面。出海究竟去向哪個市場,取決於企業業務上的目標,即是想佔領新的市場獲得新的資源,還是想降低成本,還是想獲得新的技術優勢,目前不同出海選擇也就不一樣。除此之外,市場潛力、國與國的經貿關係、當地監管氛圍、文化互通性、地理接近程度、當地政治經濟穩定性、對於合資的要求等等,都是影響出海決策的因素。

新加坡富敦基金董事總經理陳永嵐建言,作爲一個商人和中企如果想出海的話,需要在戰略和運營上要以政治家的方式去思考問題。目前沒有辦法預測未來幾年非常精確的情況,但未來肯定是會給世界帶來更多挑戰性的幾年,可能有別的機遇出現,還需等待觀察。

陳永嵐認爲,很多中國企業在應對地緣政治緊張因素的時候缺乏經驗,因爲這些變化來得太快,他們還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但直面挑戰是繼續擴大業務的出路。中國企業傳統上對戰略佈局、對全球的瞭解比較粗糙,不是那麼有經驗,不是那麼細膩。未來面向海外市場,要探索新戰略,去形成商業模式和核心競爭力。

“我現在擔心的不是內卷,而是中國企業的外卷。比如很多光伏企業都扎堆在東南亞一些國家生產光伏的電池或組件,然後最終又變成了一個價格的自我競爭。”陳永嵐建言行業應該制定遊戲規則,中國的光伏等行業企業佔據了全球60%至70%的產能。這些企業產業鏈在全球化過程中應該有效有序,不應該以傳統的所謂戰略打法來佈局新的全球化,應該既要讓自己能夠獲取良好利潤,讓整個產業鏈有效有序互動,同時給所處的市場帶來正向的商業秩序,而不是以價格爲導向給市場帶來破壞或者不友好。

趙忠秀還告訴記者,出海這種商業生態是適者生存。除了走出去,還要走進去,然後在對方市場活下來,最後是能實現盈利地走上去。中國企業現在只是走到第一步,第二步都磕磕絆絆,真正能成功的還是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