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出海熱 中國企業如何佈局全球市場?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倪雨晴 深圳報道
隨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中國硬科技產業鏈的蓬勃發展,“出海”正成爲硬科技企業的關鍵詞之一。
近日,在中國硬科技產業鏈創新趨勢峰會上,記者瞭解到,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將海外市場視爲業務增長的重要方向。
E維智庫高級諮詢師李曉延談道:“在分析4000家A股上市公司半年報後,發現53%的企業披露了海外收入,這一比例較去年年底的45%顯著上升,顯示出企業對國際化佈局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擁有海外收入的企業,其平均營收增長率達到10%,未涉足國際市場企業則約下滑5%。同時,民營企業貢獻了31%的海外收入,成爲中國品牌走向全球的重要推動力量。”
但他也強調,出海並非盲目行動,而是需要精準戰略與長遠規劃的指引。從直接建立據點到與當地夥伴合作,企業需要根據目標市場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方式。
作爲出海經驗豐富的企業,中興通訊汽車電子戰略規劃總監趙蘇指出,企業在海外拓展過程中,不僅需要強大的科技實力,還應重視市場適應性和競爭力,避免陷入無謂的內卷式競爭。其內部的策略是,在國內建立穩固的市場地位,利用規模效應提升整體實力,爲海外擴張奠定堅實的基礎,此外還強調在決策過程中進行冷靜思考的重要性。
儘管硬科技出海帶來機遇,但隨之而來的風險和挑戰也不容忽視。
以汽車領域爲例,趙蘇提到,汽車行業則屬於重資產投資領域,一旦整車製造商決定出海,其帶來的不僅是技術整合,還意味着整個供應鏈網絡的遷移,“儘管各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措施,歡迎外資在當地設廠,但其背後的實質是希望外企能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建立本土產業鏈。面對這樣的機遇,我們必須毫不猶豫地抓住。”
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對法律法規和政策有充分掌握,也有必要了解不同行業出海後的經驗教訓。趙蘇舉例道,“近期一些企業在印尼的投資經歷揭示了該國製造業所需的註冊資本門檻,即至少150億印尼盾存於銀行,並且公司須有兩個以上股東,每位股東的投資額需達到1500億印尼盾。這些具體要求在公開的投資報告中鮮有提及,只有親歷過類似挑戰的企業才能深刻體會其中的艱辛。”
出海不只是企業的戰略選擇,更是大勢所趨,隨着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硬科技企業出海進入新階段。
深圳市半導體行業協會名譽會長、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IC設計分會副理事長周生明表示,“不出海便出局”成爲了許多企業被迫接受的現實。所謂機遇,更多是在危機中催生的機會,通過出海實現產業佈局的完善。
而對於將國內的競爭壓力轉移到海外市場的觀點,周生明認爲:“這並非建設性的解決方案,甚至可能導致其他國家對中國企業產生反感。相反,我們更應倡導將自身產業融入到外國的產業鏈中,遵守當地的規則,使我們的產品和服務成爲其中的一部分,就如同外資企業在中國實現本地化一樣。通過了解並適應當地的政策,僱傭當地員工,並遵循當地的勞動法律,而不是延續國內的工作模式。”
尤其針對半導體產業鏈出海的問題,在他看來,應當避免簡單的抱團行爲,這種做法不利於長遠發展應該融入當地社會,按照當地規則運作,才能將我們的企業和產品轉化爲真正的國際化品牌。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硬科技企業在實施出海戰略時,不應一味追求短期利益,而應以全球視野和長遠規劃爲指引,逐步實現本地化運作。通過建立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品牌,中國硬科技企業才能在全球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