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中國等亞洲新興市場經濟體仍是全球經濟主要動力

人民網記者 李志偉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7月16日發佈《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更新內容,預計2024年中國經濟增長5%,較今年4月份報告的預期上調0.4個百分點。報告指出,上調中國經濟增速預測值的主要原因是中國第一季度私人消費反彈以及出口表現更加強勁。IMF首席經濟學家皮埃爾—奧利維耶·古蘭沙表示,進行上調的原因是今年第一季度中國“更強勁的消費數據,以及更強勁的出口”。

古蘭沙表示,中國等亞洲新興市場經濟體仍是全球經濟的主要動力。中國和印度的經濟增速預測值上調,幾乎貢獻了全球增長的一半。報告認爲,中國國內消費復甦、出口激增,推動和支持第一季度經濟增速積極上行。今年年初,全球經濟活動和世界貿易企穩回升,亞洲地區的強勁出口刺激了貿易活動,特別是科技行業出口。美國廣播公司報道說,IMF的經濟觀點認爲,中國和印度前景光明。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網站指出,IMF預計中國經濟今年的增長率將達到5%,這一增長率與其他國家相比是比較高的。

古蘭沙表示,“全球經濟增長保持穩定”,IMF仍然預將今年世界經濟增速的預測值維持在3.2%不變,將明年的預測值小幅調高至3.3%。IMF小幅調低對美國和日本的預期。古蘭沙表示,美國經濟不斷顯現降溫跡象,尤其是在勞動力市場。美國廣播公司報道說,由於美國第一季度經濟表現疲弱,IMF將今年美國經濟增長從4月份報告的預期2.7%下調至2.6%。

IMF的報告認爲,世界經濟風險總體上保持平衡,但兩種近期下行風險已進一步凸顯出來。古蘭沙指出,首先,發達經濟體降通脹面臨進一步挑戰,可能迫使包括美聯儲在內的各國央行在甚至更長的時間內將借貸成本維持在更高水平。IMF警告說,高於預期的借貸成本可能會削弱全球經濟增長。第二,公共財政的惡化讓許多國家更加脆弱。

報告認爲,全球通脹下行的勢頭正在放緩,顯示出道路並不平坦。古蘭沙指出,如果發達經濟體抑制通脹進展不利,包括美聯儲在內的各國央行可能需要將借貸成本維持在較高水平更長時間,這不僅將威脅全球經濟增長,加劇美元上行壓力,還將對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產生負面溢出效應。古蘭沙表示,美國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GDP)比例持續上升,越來越依賴短期融資,這對美國經濟和全球經濟都構成了風險。

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網站報道說,美國的政治緊張局勢以及西方強加關稅,正在引發日益嚴重的債務問題和令人擔憂的通貨膨脹。政治不確定性和保護主義擡頭,特別是美國和歐盟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可能會加劇高通脹。

古蘭沙說,越來越多的國家實施單邊關稅或產業政策措施,這不太可能帶來持久、共享的全球繁榮,只會扭曲貿易和資源配置,催生報復措施,削弱經濟增長,降低生活水平,並使應對氣候轉型等全球性挑戰的政策更加難以協調。他表示,我們應重點關注以可持續的方式改善中期增長前景,包括提高國家內部和各國之間的資源配置效率,提供更好的教育機會、實現機會平等,開展更快、更綠色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