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教育聲音,誰聽得見?

教育政策制定的過程,往往忽略來自於最基層聲音,因而政策與執行產生嚴重落差,是現行教育制度亟需改變的一環。(圖/視覺中國CFP授權提供)

文/宋慶瑋

1987年政治解嚴,臺灣民主化開始,一元化威權體制逐漸崩解,師資培育多元、廣設高中大學教師法制定、課程改革、多元入學方案、12年國教……,超過30年的教育服務,本人躬逢其盛,從威權體制到解嚴,教育鬆綁自由開放,然而至今帶來的是什麼?教育專業在哪裡?教育改革成功嗎?教育背後的影武者是誰?來自於基層教育的聲音,誰聽得見?

教育政策受制於壓力團體中央地方政府,我們的教育政策制定,幾乎都受制於「壓力團體」的影響。教育的壓力團體非常之多,如教師團體(高教、中小學、幼教)、家長團體、私校聯盟、補教團體、中央或地方民代、媒體……等,還有某些基金會,以及突如其來的社會事件,都會影響教育政策的走向,引發深遠的連鎖效應。

這些壓力團體背後,到底是爲小衆之私,亦或是大愛爲公,可能在政策醞釀期難窺其目的,但在政策形成後,纔會見真章,畢竟教育這龐大的體系,要能夠圓滿關照到每一個利害關係人,確實是件難事,只有不斷修正,與時並進。衷心企盼中央與地方的政策制定過程,在程序上能夠周延,讓每個壓力團體或個人都有充分表達的機會,纔不至掛一漏萬。

憲法對於「中央與地方之權限規定中,系規定「由中央立法並執行之,或交由省縣執行之。」其意在於憲法規定教育制度屬於中央立法並執行之,或交由省縣執行之。因此,教育權限是由中央和地方一同分擔,並非中央專屬權限。

如何促進中央與地方有效的溝通,很難!中央是制定政策與經費掌控者,地方是政策執行者與經費仰賴者,在多元開放與均權的思維中,似乎很難找到平衡點,尊重少數變成被少數綁架也時有所聞,因此溝通者需要再加把勁,強化與溝通者的信賴關係,有些時候「讓利」也是一種法門,中央與地方如何溝通是個大學問,看主政者的智慧囉!

基層的聲音無法上達天聽教育政策制定的過程,往往都忽略來自於最基層的聲音,因而政策與執行產生落差。這些落差,輕者有力團體獲利,重者損害弱勢者的權益。舉私校法第57條爲例,回溯立法精神,主要是讓私校辦學有更大的自主空間,免除法令之限制,但「入學前考試」卻意外地讓私校獲利,間接損害公立學校的發展,造成少子化公立學校經營上的困境。

我們的教育政策制定,常受制於有力的壓力團體,只要有心非常容易操弄,其背後到底是爲基層發聲,或是爲特定族羣牟利,不得而知。然而基層聲音的表達,到底在哪?還是基層的聲音,永遠是被遺棄的?無怪乎政策與執行會產生嚴重落差。

惡質的政治氛圍左右教育臺灣民主熟化的程度尚稱淺碟,由於臺灣在國際社會的不受肯定,因此錯亂的的臺灣人,沒有自己真心的想法,又加上懂得操弄的政客,始終悠遊於矛盾中獲利,讓教育政策的制定如鐘擺一般,左右不定。

臺灣真的民主嗎?看是,卻不是!言論自由可以大鳴大放,但少數的強勢卻不斷地霸凌弱勢的多數,是真民主嗎?常見黨同伐異、換位置換腦袋的反差想法,社會中充滿了始終不一的僞善,真小人卻不見了。惡劣的政治氛圍,左右着教育,壓力團體的運作,讓弱勢者更弱勢。高經背景者自尋出路,形成臺諺雲日頭炎炎,隨人顧性命」的現象,徹底對教育失望。

總之,教育雖難逃政治的干擾,壓力團體的潛藏動機又令人擔心,顧此又恐失彼,教育政策的制定,應迴歸教育本質,保有教育機會均等的實質意涵,讓政策在制定程序上,保持中立、兼顧多元。臺灣的國際機會,必須靠教育的提振,或有一帖良方,「技職教育三合一,分流教育救臺灣」,可做爲教育引線,端視主政者是否買單

好文推薦

你們搞得我好亂啊!人人都可下指導棋的教育害了誰?

各有立場的新型學測

活化或整並 小校的未來在哪裡?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88論壇粉絲團按個贊!

●作者宋慶瑋,桃園市立福豐國中校長。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本報有刪修權。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