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爾吉斯斯坦,那些比徒步更快樂的事

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位於中亞東部、哈薩克草原南方,緊挨着中國新疆。它是個小國家,人口不足500萬,地勢多山,據說要是把吉爾吉斯斯坦完全鋪平展開,面積比中國還大,至少當地人這麼認爲。不管怎樣,天山山脈和帕米爾-阿賴山區的壯麗羣峰佔據了該國97%的土地。如果不算印度-喜馬拉雅地區的話,吉爾吉斯斯坦擁有世界上最棒的徒步環境。

盛夏時分,吉爾吉斯斯坦處處都呈現出一派生機

首都比什凱克是座屬於20世紀城市,大體由蘇聯時代的建築師造成,有寬闊、規劃齊整的林蔭大道,數不清的公園和綠地,壯觀的公共建築,如國家歷史博物館和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吉爾吉斯國家大劇院、芭蕾劇院。不過,雖然城市頗有魅力,沒有人會僅爲遊覽首都而造訪吉爾吉斯斯坦:是羣山吸引人們到此,即使身處市中心,你也能看見它們永遠佇立在地平線處,高聳於公寓大樓之上,喚你前行。

在吉爾吉斯斯坦徒步的最好時節是暮春,雪大半融化,樹木正待發芽,高山草甸上開滿野花。紅色和橘色的罌粟花在此自然生長,還有番紅花、鳶尾和雪絨花。夜間依然乾燥、寒冷,但白日溫暖而美麗牧民驅趕着牲口前往夏牧場,他們的傳統住地——白色的氈房點綴在湖畔。這種田園牧歌的風光在過去一個世紀中幾乎不曾變化。

伊塞克湖是吉爾吉斯斯坦許多最棒的徒步路線的起點。它位於比什凱克東南方,五小時車程可達。你當然可以一路驅車直達湖畔,但半途的布拉納塔也非常值得暫停一觀。這座25米高的塔是9世紀時喀喇汗國八剌沙袞城僅存的遺蹟,它原本是座尖塔,但經歷15世紀末的一場地震後只餘一半。八剌沙袞城位於絲綢之路上,曾是吉爾吉斯斯坦境內重要的貿易點,也曾短暫擔當喀喇汗國的都城,直到1218年蒙古人征服了這片土地,它也逐漸走向衰落。

當你在塔邊漫遊時,歷史的幽靈總伴隨着你。周圍少有人居,風呼嘯而過,時間的概念消失了,彷彿任何時代的風景都和今天一樣。遺址的看守滿臉皺紋,在粗糙的羊毛毯下發抖,也許他正是時間老人本身,要是你試圖把他從冬眠中喚醒,他只會對你咕噥一聲、點點頭,就算跟你交談過了。

伊塞克湖是吉爾吉斯斯坦的地理焦點,吉爾吉斯人引以爲豪:它是世界上海拔第二高的湖,僅次於秘魯的的的喀喀湖,也是裡海之外的世界最大咸水湖。湖水被天山山脈環繞,翠藍色的湖面極爲寬廣,一眼望不到頭。“伊塞克”在吉爾吉斯語中意爲“熱湖”,湖水鹽度高,熔點因此降低,冬季裡溫度再低,哪怕降雪,也不足以使它結冰。

我們從伊塞克湖南岸的Bokonbaevo村開始徒步之旅。雖然湖北岸的旅遊業更發達,甚至還有些假日酒店,主要爲富有的俄羅斯人和哈薩克人服務,但南邊的地貌更多山和狂野。Bokonbaevo村裡建滿了低矮的建築,覆蓋着波形板材屋頂,幾乎全都年久失修,只是敗壞程度不同。流着鼻涕的孩子在街道上奔跑,在塵土中玩耍,偶爾出現迷路的牛羊,他們就圍上去。說不上有交通:沒有幾家買得起車或者摩托車,因此村裡十分安全。我們穿過村子,朝湖邊的氈房走去,感覺自己就像格林童話裡的吹笛手,一羣孩子在我們身後跑跳着跟隨。有個穿藍衣小男孩伸出髒兮兮、胖乎乎的小手拉住我的衣袖,爲我們領路。

氈帳的中心

我們需要一點時間才能適應氈房裡的生活。首先,裡面沒有合用的傢俱:吉爾吉斯人會直接盤腿坐在氈毯上,在矮桌上吃飯,桌子都被成堆的家常麪包、一碗碗酸奶和野莓果醬壓彎了,當然還少不了數不清的茶杯。氈房外有廁所,但那不過是在地上打個洞罷了。洗澡需要用桶裡打好的水,不然就只能去湖裡遊一圈了事。

睡覺時間到了,我們的主人探頭朝門裡看,月光從她背後傾瀉進來,她的影子投在壁上。她眼睛一轉,數道:“阿丁,圖瓦,特西……”一,二,三。數清了,我們一共五個人,於是她趕快回轉,抱來許多地毯和毛毯,一個蹣跚學步的幼童一直拉着她的裙角。我們想幫忙,把這些寢具分給每個人,在氈房裡各自找地方鋪牀。“別!”女主人叫道,“你們要幹啥?你們不知道晚上冷得要命嗎?”我們有點吃驚。她打算怎麼辦?

這位女主人只鋪了一張牀,差不多五個人寬。我們擠在一起,一個挨一個,像借宿別人家的小孩子一樣興奮地咯咯笑。有同伴打呼嚕,毛毯讓人渾身癢癢,儘管室外嚴寒,我們整夜都睡得很暖和。

早餐是傳統的吉爾吉斯風格,有茶、半發酵麪包、煎蛋和黑醋栗醬。吃完後,我們出發前往Dong Talaa村,與徒步向導和馱馬會面。剛出村子,我們的司機就把他的老拉達車停在路邊,把一位正奔馳下山、朝這邊來的騎手指給我們看。

那騎手越來越近,我們發現他並非獨自而來:他胳膊上穩穩棲着一隻巨大的金雕,雕的羽毛被風吹亂,頭上蓋着個粗糙的皮罩。幾千年來,吉爾吉斯牧民飼養鷹隼,幫他們捕獵兔子、鳥兒和其他小型獵物馴鷹人從鷹巢裡捉住無助的小鷹雛,從那天起就成了它的養父。除了飛行的時候,鷹都要戴着頭罩,什麼也看不見,只能依靠主人獲取食物、知曉方向。這個場景與我們身後相對現代化的村莊形成鮮明對比:馴鷹人身穿傳統繡花外衣,頭戴名叫“kalpak”的白氈帽,看上去與他身下的馬和身邊的風景渾然一體。

馴鷹人驚訝地發現了我們這羣觀衆,他答應展示一番他那隻叫Tamara的雌雕的技藝。頭罩剛一摘下,它就直衝雲端。金雕在空中徘徊了一兩分鐘,藍天襯出它的剪影,它顯然很享受疾風拂過羽毛的感覺。鷹類的視力極好,哪怕像它飛得那麼高,也能一眼分辨出地面上移動的小動物。確認捕獵目標後,它像一道閃電從天空急墜,雙爪一把抓起一隻兔子,只留下獵物一聲讓人毛骨悚然的哀叫——單是這般猝不及防的恐懼就能嚇死兔子了。不過,經過良好訓練的雌雕並沒有把兔子撕碎或者直接吃掉,而是回到主人身邊,把兔子扔在他腳下,而主人戴着手套,遞給它一條肉作爲獎賞。

吉爾吉斯人和他的鷹

馴鷹人爲Tamara而深感自豪。他重新給它戴好頭罩,邀請我們接近它。我們小心地靠近,即使雕什麼也看不見,它鋒利的爪和兇狠的喙依然咄咄逼人。然而,在它主人眼中,Tamara是鳥類中的公主。他輕撫它後頸上的羽毛,對它柔聲細語,像哄孩子一樣。我們適時嘖嘖稱讚,但一直保持着安全距離。

就這樣,我們開始徒步:第一天的行程是從Dong Talaa村到Jyldyz Tor的牧民宿營地。Jyldyz Tor的意思是“繁星之地”,因爲每當夜色降臨,天穹上就佈滿星星,看上去近在咫尺,彷彿伸手能及。每個星座都清晰可辨,能讓最漫不經心的觀星者也滿心驚喜。我忍不住盯着天空一角那片縹緲的星雲,銀河的邊緣用肉眼看也非常清楚。

在尼泊爾和拉達克那樣的地方,登山遠足已經成爲一項重要產業,而在吉爾吉斯斯坦,它還有待開發。這裡的行李搬運工、嚮導和馬伕都不是全職,還要從事其他工作。他們通常是自給自足的農民、牧民,也有些是當地的學校教師。每年都有數個登山隊從各個村子出發,這是當地居民賺外快的好機會,他們一成不變的日常生活就此多了變數。許多外地人也在此發現機遇,可以從遊客需要的配套服務中獲利。於是他們從全國各地涌來,組成了一個社區旅遊協會(簡稱CBT。www.cbtkyrgyzstan.kg)。CBT的員工可以就登山路線和住宿方面提出建議,還可以替外國遊客安排一條龍旅遊服務,包括交通、嚮導、登山設備和食宿。這個項目已運行約十年,獲得了巨大成功,它能保證遊客的消費直接惠及當地社區成員,而不是被國外或比什凱克的商業旅行社賺走。

我們沿着一條寸草不生的石路從Jyldyz Tor徒步到Kongur Olong山口,周圍的鄉村讓人聯想到月球表面的地貌。時不時有隻圓滾滾的金色土撥鼠從巨石間一躍而出,環顧一番,然後在捕獵者有機會下手之前奔回自己的地洞。在吉爾吉斯斯坦,風景迅速變幻,當我們穿過Tuik-Tor山谷的牧場下到Ak-Tash的定居點時,之前還是灰棕色的大地變成翠綠,青蔥的植物帶來勃勃生機。

我們在Ak-Tash訂好了民宿,就這樣闖入了一個牧民家庭簡陋的小屋。屋內溫暖、乾燥,只有那麼幾件東西提醒你仍身處現代社會:壁爐臺上一張褪色的照片,上面是一個穿制服的男人;牆上的鐘,繪有阿爾卑斯山風景;還有一個手機充電器放在客廳的角落裡,連在一塊漏電的汽車電池上。牧民一家人盤腿坐着,看我們大口吃着他們送來的麪包幹、果醬和甜點。兩位家長微笑時露出金牙,在燈光下閃閃發亮,那是蘇聯時代免費醫療體制的饋贈。

正在學習彈傳統Kok Boru的小男孩

飯吃完了,由於語言不通,我們打着手勢猜起啞謎。不難想到他們會提出怎樣的問題:你們從哪兒來?你結婚了嗎?爲什麼沒有孩子?——在吉爾吉斯斯坦,25歲的女人就被看成老姑娘了。

清晨凜冽,但我們依然起了個早,看主人家爲牲口擠奶,牛、羊,還有馬。吉爾吉斯斯坦的國飲,“kymyz”,正是用發酵過的馬奶做的。這種飲料臭烘烘的,還嘶嘶地起着泡,我們不太習慣,但吉爾吉斯人相信它對健康特別有好處,並希望客人也能從中獲益。

由於攀登的勞累,或許還有些高原反應,我們喘着氣爬上了Shamalduu Julga山口。帶着勝利的喜悅,我站在高處俯瞰腳下Solton Sary山谷的全景。這裡是納倫州牧民們最喜歡的牧場,不過還有別的東西吸引人們前來:土裡與河水裡都有金子,有時甚至能找到金塊。一羣半野生的犛牛正在草地上開心地咀嚼。當地人相信周圍的小山是祖先鬼魂的居所,因此也視這個山谷爲聖地。儘管吉爾吉斯斯坦的官方宗教是伊斯蘭教,但更古老的傳統、尤其是薩滿信仰和儀式,仍然在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在偏遠鄉村。

當地人常常以有機蜂蜜代替蔗糖

我們沿着馬的足跡走過夏日裡也積雪的羣山,從山谷走到美麗驚人的Taldy Bulak峽谷。舉目所見,湍急的河水與吉爾吉斯斯坦的地震活動共同締造了不同尋常的地貌,在砂岩間鑿出深邃的岩石峽谷,這還只是其中一例。午後,我們在納倫河畔野餐,春季的融水從冰川上流下,讓河水暴漲、咆哮起來。到了晚上,我們在無盡的繁星下搭起帳篷。營火閃爍,炭烤羊肉“shashlik”是我們的晚餐。羊肉的油氣厚厚地裹住了土豆,只有猛灌波羅的海啤酒才能消解油膩。

我們繼續朝納倫市徒步前行,那是這片廣袤地區的唯一城市,然後與馬匹告別。中亞一帶敦實的矮種馬一直負有盛名,幾百年來,這片草原上的牧民們爲中國軍隊提供馬匹,換取茶磚。當年也正是這些馬馱着成吉思汗的蒙古勇士穿過草原、山口、沙漠和平原,抵達中國,也抵達波斯、中東和歐洲。它們溫順又敏捷,同時以極強的耐力聞名。雖然在我們的旅途中,它們的用途僅限於馱行李,但在吉爾吉斯人生活的其他方面,它們起着重要的作用,就像我們在納倫見到的那樣。

吉爾吉斯斯坦最流行的運動是“騎馬叼羊”(kok boru),是阿富汗叼羊運動(buz kashi)的變體,也是現代馬球運動的先驅。正如名字所示,兩隊騎手不用球棍,爭奪的也不是球,而是一隻被斬首的羊的軀體,通常重達25公斤以上。這項運動起源於從前掠奪牲口羣的歷史,如今參賽隊伍態度依然非常嚴肅:他們常常來自相互競爭的村落,部落的榮譽就在此一戰了。

在城市,我們偶然目睹了一場正在進行的比賽。夏季裡,每個週末多半都有比賽,甚至還有全國性聯賽。賽前,裁判對兩支隊伍大聲吼出規則:“不許用武器!不許罵人!不許咬人!”我不太清楚這些規則是否能嚴格執行。他們連隊服都沒有,站在場邊無法分辨誰屬於哪支隊伍,然而當一位騎手從搶羊的人羣中掙脫而出,把羊的軀體橫掛在鞍頭,然後加速穿過場地、把羊扔進球門時,我們依然和其他觀衆一樣高聲歡呼起來。

比賽盛況

站在我們身邊的是帖木兒,與那位偉大的君主同名。他是個快20歲的學生,一直哀嘆自己騎術不夠好,沒法加入叼羊隊。他爲我們講解比賽規則和戰術,教我們觀察騎手在運動中的平衡,以便了解馬何時會轉彎,教我們觀察騎手的帽子、鬍子和傷疤來分辨他們,還對我們保證如果有一羣馬朝我們全速衝來,它們肯定會跑散而不是把我們踩在腳下。——幸好他說對了。

住在氈房裡的最後一天,我們坐在戶外,看着閃亮的銀色湖水,太陽沉下地平線,投來深橘紅色的光暈,和一條條夾雜其中的長長的暗影,如虎紋一般。旅程對我們體力上的挑戰,我們四肢的痠痛和睡在氈房中的不適,——這一切都在一瞬間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能親身體驗這種美景的深深的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