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達價格戰“靜悄悄”:禾賽科技只發新品不標價格 但反覆強調“性價比”

《科創板日報》4月22日訊(記者 曾樂 實習記者 任思瑩) 激光雷達廠商之間的“拉鋸戰”正持續升級。

繼速騰聚創宣佈新品價格下探至千元的短短几天時間後,禾賽科技亦放出新品“大招”。近日,禾賽科技發佈基於第四代芯片架構的超廣角遠距激光雷達ATX,其面向L2+智能駕駛應用,預計於2025年Q1開始規模量產。

一個頗有意思的細節是,與近期多家激光雷達廠商新品發佈不同,禾賽科技並未公佈此次新品的價格,而是多次強調“性價比”。

當前,芯片化與平臺化生產成爲激光雷達廠商目前尋求降本的主要路線。以禾賽科技爲例,該公司自2017年起,開始發力激光雷達專用芯片研發,如今已陸續推出4代芯片架構。

不過,於企業而言,自研芯片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發成本。對此,禾賽科技聯合創始人及CEO李一帆在接受《科創板日報》等媒體採訪時坦言:“我們投了很多錢做芯片,成本結構是合理的。何時能把錢收回來,是基於實現大量出貨。最終,企業需要推出售價最合理、性能最好的產品。”

同時,《科創板日報》記者走近禾賽科技麥克斯韋智造中心。據介紹,其位於嘉定工業區北區核心區,佔地面積約40畝,總建築面積5.2萬平方米,承擔激光雷達的研發、生產、車規測試等功能模塊,並採用智能製造技術,應用大量智能工業機器人,以更好實現生產工序自動化。

圖:禾賽科技麥克斯韋智造中心;《科創板日報》記者攝

在李一帆看來,“製造是研發的一部分。能夠100%擁有自己的製造能力,會是激光雷達公司最核心的壁壘。”

▍以下爲採訪實錄,內容有所刪減:

問:如今汽車行業很“卷”,禾賽作爲激光雷達廠商,如何實現更好的成本結構、利潤,以及提供更好的價格?

答:我們真正關心的是在給客戶的產品中,是否可以通過高芯片化和自動化產線的方法從而實現降本。同時,我們希望實現更多國際化業務,這也有助於打開更多市場。

影響產品售價的因素有很多,我認爲在國內真正售價因素在於市場。產品如果在價格方面沒有競爭力,可能在首輪比拼中就已被淘汰出局。因此,我們會看到目前多家產品價格區間接近。但售價在同一範圍內的產品,是否控制好了成本,這是不一定的。

我認爲一家企業如果成本控制得不好,但售價每次喊得特別低,並非是個好例子。把基本功做紮實、提升運營效率,這是我們必須要做的事情。

問:我們注意到,如今激光雷達廠商主要發力芯片化、規模化,但自研芯片的成本並不小,禾賽如何在其中找到最優解?

答:於企業而言,芯片化投了那麼多錢是否可以收回來,答案是不一定的,這也正是如今大家所面臨的共性挑戰。我們的成本結構是合理的,何時能把錢收回來,是基於實現大量出貨。最終,要推出售價最合理、性能最好的產品。

問:禾賽作爲硬件提供商,是否會在業務上進行延展,如:提供軟件解決方案等?

答:從激光雷達來看,我們不僅做軟件也做智能芯片,這是靠硬件+軟件實現的。但需要注意的是,激光雷達是不能獨立做決策的,這樣的話軟件便產生不了車企價值。

事實上,這個問題幾乎每年我都會思考一次,但迄今爲止,我們看到車企還是更希望我們提供最高質量的原始數據,通過車企自身的算法和其他傳感器進行融合。

因此,在我看來,“激光雷達形成一個獨立的軟件產品”這件事情比較難。但我們可以爲車企提供全棧能力,只是把軟件當商品這件事情,我還沒有看到足夠多的商業模式出現。

問:“端到端”是目前自動駕駛行業較爲熱門的詞彙之一,其系統需要基於純視覺等。這對激光雷達帶來哪些影響和機會?

答:我也非常關注“端到端”,在我看來這是一個方法論,它可以解決數據依賴等問題。我認爲這和激光雷達是相對垂直的兩件事,目前沒有看到必要性和直接關聯。激光雷達解決很多視力問題方面的問題;而“端到端”本質上是思維模式的改變,看不着的東西再聰明還是看不着。

問:如今部分車企由於競爭壓力較大,選擇在一些終端終端車型上砍掉激光雷達傳感器方案,並選配4D毫米波雷達方案等,如何看待這種趨勢?

答:毫米波雷達的波長更長,這使得它較難實現更高分辨率,從這點來看不太能替代掉激光雷達;性價比方面,長遠、綜合來看,我認爲對激光雷達長期的預期和4D毫米波雷達的預期,並沒有存在量級的差別,都在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