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密集下調問題個股估值 多隻股票價值歸零

證券時報記者 裴利瑞

近日,多家公募密集對旗下基金持有的個股進行估值調整,這些個股大多長期停牌、持續跌停或瀕臨退市。

6月25日,匯添富基金公告,對旗下基金持有的7只股票進行估值調整,其中對碧桂園、ST長康2只股票均給出了零估值;在此之前,景順長城基金曾將ST富通的估值價格調整爲0元/股,工銀瑞信基金曾對旗下基金持有的威創股份按照0元/股進行估值。

在監管扶優限劣、多措並舉削減“殼”價值的組合拳下,今年以來,以ST板塊爲代表的低價股、微盤股大幅下挫,慶幸的是這些個股鮮少被主動權益類產品重倉,指數基金、量化基金則是少量持有,配置權重相對較小。

基金密集下調

問題個股估值

6月25日,匯添富基金公告顯示,同日對旗下基金持有的7只股票進行估值調整。

其中,匯添富基金決定自6月24日起,對旗下基金持有的碧桂園按照0港元/股進行估值。今年4月2日,碧桂園因爲推遲2023年業績公佈而開啓停牌,迄今已經停牌將近3個月,6月6日碧桂園再度在港交所公告,香港高等法院頒令將清盤呈請聆訊進一步延期至2024年7月29日。截至停牌前,碧桂園的股價爲0.485港元/股,而匯添富基金此次直接給出了0港元/股的估值。

與此同時,匯添富基金還對旗下基金持有的ST長康按照0元/股進行估值。自5月6日以來,ST長康已經連續36個跌停,截至6月25日收盤報收0.45元/股,此次匯添富基金也直接給出了0元/股的估值。

此外,匯添富基金還對旗下基金持有的普利製藥按照9.12元/股進行估值;對旗下基金持有的威創股份按照0.01元/股進行估值;對旗下基金持有的東旭藍天按照0.8元/股進行估值;對旗下基金持有的ST富通按照0.01元/股進行估值;對旗下基金持有的*ST超華按照0.01元/股進行估值。

除匯添富基金外,近期,多家基金公司均密集對旗下基金持有的長期停牌、持續跌停或瀕臨退市的股票進行了估值調整。

6月20日,景順長城基金公告,自6月20日起對旗下基金持有的ST富通進行估值調整,估值價格調整爲人民幣0元/股。ST富通自5月6日起連續跌停了30個交易日,並因收盤價連續20個交易日低於1元,被深圳證券交易所終止上市交易,公司股票自6月18日開市起停牌。

6月19日,富國基金公告,自6月18日起,對旗下基金持有的停牌股票東旭藍天進行估值調整,按照0.92元/股進行估值。起因是6月14日晚間,東旭藍天公告,因無法及時披露2023年年報,公司股票可能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在停牌前該公司股價爲2.41元/股。

同日,工銀瑞信基金公告,6月18日起,對旗下工銀國證2000ETF持有的威創股份按照0元/股進行估值,而威創股份與前述東旭藍天同日停牌,停牌前價格爲2.19元/股。

問題個股多爲指數基金

和量化基金持有

基金公司密集下調上述問題股估值,意味着旗下基金有踩雷現象。不過,據證券時報記者統計,持有上述問題股的多爲指數基金或量化基金,持倉權重較小,所以下調估值對基金淨值影響有限。

比如,截至2023年末,全市場有27只基金持有ST長康,其中,匯添富基金旗下的匯添富量化選股、匯添富中證2000ETF位列其中,持股市值佔基金淨值比分別爲0.17%、0.05%;此外,富國中證2000ETF、鵬華國證2000指數增強、國金量化多因子等多隻基金也有持倉。

再比如,截至2023年末,全市場有12只基金持有ST富通,其中同樣包含了多隻中證2000、國證2000相關基金,以及一些投向小微盤的量化基金等。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3月31日,公募基金重倉持有ST中泰、ST證通、ST新潮、ST加加、ST富通和ST東時這6只ST股,且這6只個股都是2024年4月底和5月纔剛被ST。此外,Wind數據進一步顯示,還有基金重倉股中有6只*ST股,如*ST導航、*ST金科、*ST龍宇、*ST農尚、*ST銀江和*ST中天(退市)。

今年以來,ST板塊出現巨幅下跌,*ST保力、*ST超華大跌超90%,個股一旦被ST,就大概率意味着股價“跌跌不休”,甚至進入退市股序列。

不過,持有上述ST股和*ST股數量的基金並不多,且多爲指數基金。對此,有公募基金人士向記者表示:“個股被ST後,會從指數成份股中剔除,而掛鉤這些指數的基金產品也需要跟隨調整,但在指數成份股調整之前,基金公司一般會提前下調估值。”

也有基金經理表示,在強監管的態勢下,自己的基金投資組合會盡量規避這類標的,以防止某些風險的發生。“近期那些被ST的股票,大多數公司本身質地就很差,一般我們也不會入庫。”該基金經理同時表示,如果持有的個股“爆雷”或被冠以ST,那也會擇機選擇斬倉。

“殼資源”加速貶值

拉長時間來看,自今年3月下旬以來,ST板塊便開啓了一輪大幅下挫。Wind數據顯示,截至6月26日,ST板塊指數年內跌幅53.25%,板塊整體腰斬,87只ST類股票(含ST股和*ST股)年內跌幅超50%,且跌勢暫未見到明顯的終止信號。

在監管趨嚴的背景下,“殼資源”正在加速貶值,這背後是監管層扶優限劣、多措並舉削減“殼”價值的組合拳效果。

4月12日,資本市場新“國九條”出爐,其中明確提出進一步削減“殼”資源價值,加強併購重組監管,強化主業相關性,嚴把注入資產質量關,加大對“借殼上市”的監管力度,精準打擊各類違規“保殼”行爲。

緊隨其後,證監會也發佈《關於嚴格執行退市制度的意見》,一是加強重組監管,強化主業相關性,嚴把注入資產質量關,防止低效資產注入上市公司;從嚴監管重組上市,嚴格落實“借殼等同IPO”要求;嚴格監管風險警示板(ST股、*ST股)上市公司併購重組。二是加強收購監管,壓實中介機構責任,嚴把收購人資格、收購資金來源,規範控制權交易。三是從嚴打擊“炒殼”背後的市場操縱、內幕交易行爲,維護交易秩序。四是對於不具有重整價值的公司,堅決出清。

與此同時,在2023年年報披露後,上市公司密集被實施風險警示或被強制退市,不少退市公司在退市之前,本身就是ST類公司,在多重因素影響疊加之下,ST類股票被投資者“用腳投票”,遭遇市場集中拋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