擠眉弄眼、發出怪聲被老師罵 原來他罹患「妥瑞氏症」

▲蕭醫師指出幫助妥瑞氏病人最好的方式是「忽略他的症狀」。(圖/臺中慈濟醫院提供)記者趙於婷臺北報導一名14歲國中生小凱常常會聳肩、擠眉弄眼,重複清喉嚨以及發出ㄟ的聲音,遭老師指責爲故意破壞上課秩序座位被調到最後一排,父母責罵制止,症狀反而越來越嚴重。臺中慈濟醫院身心科蕭亦伶醫師確診小凱爲妥瑞氏症病人,並指出18歲以前出現連續、快速、反覆的動作或聲音,包括眨眼、聳肩到舉手、提腳或像單純清喉嚨和複雜的髒話等,就稱爲「妥瑞氏症」。小凱在8歲時偶爾會出現吸鼻子、眨眼睛等不經意的小動作家長雖然覺得奇怪,但稍加提醒制止,好像就會消失,父母也不以爲意;但最近一學期,奇怪的動作與聲音愈來愈明顯,老師把他的座位調到最後一排,同學都排擠他,孩子也變得不敢出門。蕭醫師說明,「妥瑞氏症」是因腦部內分泌系統問題,跟多巴胺分泌不穩定有關,初發年齡約5到7歲, 8到12歲是高峰期,青春期症狀比較多且明顯,病人常在這段時間診斷出來。觸發的因子壓力、疲累、睡眠不足身體不適,甚至比較敏感的孩子,會受氣溫氣候變化影響,孩子愈被罵就愈焦慮,觸發動作會更多。除了規律作息及充足睡眠,蕭醫師指出,治療的第一線做法是「教育家長、學校師生以及周遭的環境朋友爲主」,讓他們理解「妥瑞氏症」,而幫助病人最好的方式是「忽略他的症狀」,不要特別在意與提醒,很多家長以爲責罵可以讓孩子自我控制,但反而可能讓症狀更嚴重。蕭醫師提醒,妥瑞氏症病人不是故意製造動作或聲音,家長如發現5到7歲的孩子重複清喉嚨、眨眼與吸鼻子,應先做身體檢查,排除其它疾病因素,千萬不要責罵,以免症狀惡化且容易讓孩子感到焦慮與憂鬱。他強調,大部分妥瑞氏症只是短暫陣發,一個月內偶爾出現一兩次,只有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的人會持續一年以上,男女比例相差無幾,大部分病人的症狀在20歲後會逐漸消失,而家長、學校與社會需理解並忽略這些症狀,給他們自在的生活環境,不必擔心異樣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