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如何利用AI進行新聞生產?
這是我做記者的第6個年頭,也是頭一年如此頻繁地將AI運用在新聞生產過程中。
我時常驚歎於DeepSeek的思考能力,驚歎於AI生成的圖片的“真實感”,但也總陷於各類AI工具的“幻覺”之中。我一直在想,面對AI浪潮,記者該如何適應這樣一個時代。
過去一段時間,我進行過許多嘗試,比如用AI蒐集資料、尋找選題、完善採訪提綱、輔助調查、虛擬採訪、寫報道、編輯校對、潤色、擬標題、評報等。於我而言,AI正在深度參與我的新聞生產流程。
當然,效果不盡如人意。有時,我還不敢也並非真的想要用它寫報道,而是想試探AI新聞生產的邊界在哪裡,思考未來AI將對新聞業產生的可能影響。
至少從現階段來看,它寫出的特稿和調查報道,都遠未堪用,也許需要耗費巨量時間,進行人機協同的工作,才能寫一篇像樣的深度稿件,我還沒來得及進行更深入的嘗試。與同事交談,也有人覺得,AI會提高效率,但如果是“爲了AI而AI”,有時AI會降低效率。
但在一些方面,AI表現出不同凡響的能力,值得一試,比如資料蒐集、整理分析、列採訪提綱、寫消息、寫評論、擬標題等。儘管目前,業內關於“人機協同新聞生產”存在着許多爭議,比如有人質疑——讓AI寫報道,發在報紙上,能信嗎?
當我們嘗試進行人機協同新聞生產時,不可能完全信任AI,也不可能不經過審覈就發佈稿件。關鍵在於,人在新聞生產過程中發揮哪些作用。毫無疑問,人仍應處於絕對的主導地位。
在我看來,AI寫的報道能不能信,取決於記者,以及其所在媒體的把關能力。追求事實的準確、報道的深入、評論的思想性等,都在於記者和媒體能否主導AI,而非被AI牽着鼻子走。
比如,AI幻覺問題。記者使用AI工具時,“幻覺”不可避免,會以各種方式出現。記者能否及時判斷出AI提供的深度僞造內容存在問題,並對其進行覈查,至關重要。如果記者沒有這樣的判斷力,將會給新聞生產埋下隱蔽的雷。
相比於這篇稿件是不是AI寫的,我更在意,這篇稿件的質量如何,這仍舊取決於記者、編輯的業務水平,取決於記者、編輯的生產力、判斷力、思考力、審美能力、把關能力等。
未來,我會將我在人機協同新聞生產過程中的許多嘗試,一點點寫出來,與業界一同探討。作爲記者,我不會選擇“對抗AI”,但我會在使用中不斷思考“人機協同”的創造力與創造邊界,讓問題隨技術生長,讓實踐給我答案。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