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後,衆人提倡文字橫向排版,大師陳寅恪一氣之下立下一條遺囑

新中國成立初期,在一些有識之士的建議下,延續了幾千年的文字排列方式發生了改變,由縱向排列變爲橫向排列,這無疑極大的便利了人們的閱讀和寫作,是一項利國利民之舉。然而,國學大師陳寅恪卻對此堅決反對,甚至還立下一條遺囑。

衆所周知,在我國古代,文字的排列方式均爲縱向排列,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爲在紙張出現之前,竹簡是文字最主要的載體,受條件限制,文字只能採取縱向排列方式。

後來隨着紙張的普及,竹簡慢慢退出了歷史舞臺,但人們早已習慣了文字縱向排列,這種書寫習慣也被保留了下來。

二十世紀初,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一些出版物開始使用橫向排列方式印刷文字,在專家學者當中,也出現了支持橫向排列的聲音,但受限於當時的時代背景,並沒有大規模施行。

新中國成立後,文化領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一些封建糟粕被摒棄。在1950年的全國政協會議上,陳嘉庚先生首次提出,希望能改變文字排列的方式,由縱向排列改爲橫向排列。

但由於當時百廢待興,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這一建議並未引起重視。

抗美援朝結束後,我國進入了穩步發展的時期,文字排列方式的問題也再度提上日程。1955年,《光明日報》發佈了一篇使用橫向排版的報道,並在報道中詳細闡述了橫向排版的好處和意義,這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郭沫若對《光明日報》的做法頗感興趣,他還專門進行了實驗比較,發現橫向排列相比較豎向排列而言,無論是書寫速度還是閱讀速度,都更爲流暢。因此,郭沫若向有關部門正式提出了建議,希望能將文字橫向排列的方式在全國範圍內推廣。

郭沫若認爲,人的兩隻眼睛是橫向分佈的,因此更適應文字的橫向排列方式,採取橫向排列方式,能夠有效的減輕人的視覺壓力。

人民政府對郭沫若的建議相當重視,爲此還專門在學校中做過試驗,結果顯示橫向文字的閱讀速度要比閱讀縱向文字的速度快0.3倍。這一試驗結果引起了整個文化界的注意,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開始支持郭沫若的建議,這樣一來,改變文字排列方式的時機變的成熟起來。

然而,著名語言學家陳寅恪卻提出了反對意見。陳寅恪在古典文學和語言學等領域頗有建樹,他一生致力於傳統文化的研究。需要說明的是,作爲一名國學大師,陳寅恪身上除了極高的文化造詣外,還有着傳統文人的固執與刻板。雖然這種品質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文人的氣節與風骨,但也會成爲新事物的發展障礙。

陳寅恪認爲,文字橫向排列是一種投機取巧的行爲,文字豎向排列已經延續了幾千年,如果要改變這種方式,勢必會引起漢字的衰落,對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相當不利。此外,陳寅恪還對漢字的簡化表示強烈不滿。

陳寅恪的反對並非沒有道理,在此之前,便有很多人提出要取消漢字,以字母代替,這種想法頗爲大膽,一旦實行便意味着傳統文化的徹底消亡。所以,陳寅恪對於改變傳統文化的做法深惡痛絕。

陳寅恪的反對並未起到任何作用,1956年,《人民日報》新年第一版全部使用了文字橫向排版,這標誌着傳統文字排版方式在我國的正式實行。

自此之後,國內出版的書籍報刊紛紛採用橫向排版,實行了幾千年之久的縱向排版在中國徹底終結。這樣的結果顯然是陳寅恪不願意看到的,他再三發表聲明,對橫向排版進行否定。但文化的發展與創新並不是人的意志所能左右的,文字排版方式的改變已經成爲一股強大的時代潮流,任何人都難以改變。

陳寅恪見否定無果,一氣之下竟然立下了遺囑,自己的作品以後出版,必須是縱向排版,並且還特別強調,要求自己的作品出版時必須使用繁體字,否則不允許出版。

事實證明,陳寅恪的擔心是多餘的,傳統文化發展到今天,並未徹底消亡,而是煥發出了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