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主題館/異位性皮膚炎不只癢 心血管疾病風險也變高
異位性皮膚炎易反覆發病,常併發氣喘、過敏性鼻炎,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高。圖/123RF
●氣溫變化使皮膚乾燥或出汗 引發紅疹搔癢
●免疫系統失調導致身體發炎 無法完全根治
●易復發、合併其他過敏症狀 糾纏百萬國人
近日氣溫炎熱,大量流汗刺激皮膚過敏,常見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出現搔癢難耐、抓到流血掉皮屑狀況。臺北林口長庚醫院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說,異位性皮膚炎容易反覆發病,常併發氣喘、過敏性鼻炎,甚至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應控制病情,減少身體發炎反應。
留意氣喘、過敏性鼻炎共病
根據統計,全臺有百萬人罹患異位性皮膚炎,每到換季時節,溫度變化易使皮膚乾燥或出汗,皮膚開始長紅疹。黃毓惠表示,異位性皮膚炎的致病機轉非常複雜,主要是「基因」,再加上後天環境,患者會合並其他過敏性症狀。
氣喘、鼻過敏、異位性皮膚炎是常見的過敏疾病,黃毓惠強調,三者常會伴隨發生,隨着年齡增長而發生不同病症,年幼時若罹患異位性皮膚炎,會導致皮膚問題層出不窮,長大後則可能出現鼻過敏、氣喘等呼吸道不適反應。
黃毓惠指出,如果異位性皮膚炎不加以控制,除了皮膚髮癢、脫屑、角質化、傷口感染外,也常衍生憂鬱、焦慮等心理壓力,發炎因子亦增加心血管、血糖代謝的負擔,不是單純的皮膚病。
控制飲食 注意皮膚清潔保溼
異位性皮膚炎病症時好時壞,患者常因搔癢及皮膚外觀影響日常生活,包括白天精神難以集中、晚上睡不好,如苔癬般黑黑皺皺的皮膚更是自信心受創。黃毓惠說,異位性皮膚炎的嚴重程度,以「病竈佔體表面積」及「溼疹面積與嚴重程度指數」爲指標,患部面積逾10%即爲中度,可考慮免疫抑制劑、口服標靶小分子新藥等療法。
目前的傳統藥物治療方式,多采取外用藥膏與口服類固醇,劑量愈高、使用時間長,則提高副作用的機率。新型療法則可進一步調控身體免疫系統,屬於個人化醫療照護,提供精準且安全有效的治療。
異位性皮膚炎是基因、過敏體質所致,無法100%「根治」痊癒,需要耐心照顧。黃毓惠提醒,平時要注意環境的衛生與飲食的控制,例如杜絕灰塵、黴菌、塵蟎,避免食用蝦蟹類海鮮、芒果、荔枝等水果。清潔保溼也不能少,可以補充油脂防止皮膚乾燥,遠離過敏紅腫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