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創業投資退出機制 助“募投管退”良性循環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促進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簡稱《政策措施》)。這是繼2016年國務院出臺《關於促進創業投資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創投“國十條”)之後,時隔近十年,國家層面推動創業投資發展最新的綱領性文件。

《政策措施》重點強調引導加大對科技創新領域的投資力度,重點鼓勵和支持多元主體、多渠道資金來源參與創業投資,鼓勵長期資金投向創業投資。同時,新政圍繞創業投資“募投管退”全鏈條優化支持政策,也關注到當前創投行業面對的投資退出等難題,響應了業界的普遍訴求。

“科技”關鍵詞出現22次,貫穿《政策措施》全文

在中國投資協會副會長、創投委會長沈志羣看來,《政策措施》是6月7日國常會精神的展開版。6月7日,國務院總理李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促進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的政策舉措。該會議指出,發展創業投資是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的重要舉措。要圍繞“募投管退”全鏈條優化支持政策,鼓勵保險資金、社保基金等開展長期投資,積極吸引外資創投基金,拓寬退出渠道,完善併購重組等政策,營造支持創業投資發展的良好生態。要針對創業投資特點實施差異化監管,落細稅收優惠政策,支持專業性機構發展,充分發揮創業投資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作用。

南都灣財社記者注意到,在《政策措施》中,引導創投投向科技創新領域也是政策全文的重點。“科技”一詞在政策全文中一共出現22次,覆蓋開頭、總體要求、五個具體政策舉措章節和結尾。

在開頭和結尾《政策措施》分別指出,“發展創業投資是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的重要舉措。”“各地區、各部門要把促進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作爲大力發展科技金融、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壓實主體責任,精心組織實施。”

十七條具體政策舉措裡,第二條“支持專業性創業投資機構發展”,指出要加大高新技術細分領域專業性創業投資機構培育力度,引導帶動發展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促進提升中小企業競爭力。聚焦新領域新賽道,對投資原創性引領性科技創新的創業投資機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導創業投資充分發揮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作用。

此外,還有鼓勵資產管理機構針對科技型企業不同成長階段的經營特徵和金融需求提供綜合化金融服務;實施“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專項”;落實鼓勵創業投資企業和天使投資個人投資種子期、初創期科技型等企業的稅收支持政策;對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科技型企業,建立上市融資、債券發行、併購重組綠色通道;擴大科技創新領域併購貸款投放等相關政策。

整體來看,“科技”關鍵詞貫穿《政策措施》全文,足以見得引導創投行業投向科創領域的主脈絡。而推動創投行業在科技自立自強、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國家戰略中發揮更大作用,也讓沉寂已久的創投行業從業者備受鼓舞。

培育新質生產力,創投資本有望成重要資金源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加快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爲現實生產力,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必由之路。

在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米磊看來,科技創新具有周期長、風險高、勢能強和指數型增長的特點,這決定了其特殊的金融需求:首先是長週期特點決定了需要長週期耐心資本供給。據米磊介紹,科創板上市企業平均上市週期爲14.46年,而這只是產業化環節,完整地走完科技創新“基礎科研、成果轉化、產業化”全生命週期歷程,則需要更長時間。

此外,科技創新風險高、指數型增長的特點也決定了其相比以銀行爲主的債權融資方式,更適合以“算總賬”模式爲主的股權投資方式。在瞄準戰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創投資本、股權資本契合科創企業盈利週期長、失敗風險大的特點,能夠爲相關企業提供穩定的長期資金,成爲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資金源。

清科創業董事長倪正東認爲,當前隨着國家的重視和引導,中國股權投資從投資商業模式到投資核心技術,到今天投資科技創新已成爲整個行業的共識,投資科技的基金也成爲整個市場最受追捧的基金。

已有行業共識的背景下,深圳老牌本土創投機構東方富海方面表示,《政策措施》提出促進創業投資行業高質量發展,是黨中央、國務院對創投行業發展提出的新期許、新要求。

推動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是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深度融合,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舉措。同時,此次《政策措施》系統優化創業投資“募投管退”的各個環節堵點、痛點,響應了業界的普遍訴求。

退出難等問題得到關注,將推動“耐心資本”形成

近年來,創投市場內外部發生了一系列關鍵變化,創投行業從業者也面臨着諸多挑戰。從多個市場研究機構的數據報告來看,2024年一季度一級市場“募投管退”各方面數據均呈下降趨勢,部分數據指標爲近年新低。隨着行業整體數據下滑,從業者募資難、退出難等體感持續。

對此,在6月19日開幕的2024陸家嘴論壇上,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直面迴應表示,據中國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PE、VC共投資4438個項目,投出資金1915億元,雖然比以往慢一點,但預計全年投資總量可達8000億至1萬億元。

方星海表示,在“募投管退”環節中,現在PE、VC普遍反映的最大困難在“募”和“退”,而仔細分析來看,可能“退”是主因。在業內人士看來,市場上的存量資金並不少,把項目退出的堵點打通,讓“募投管退”良性循環起來,能讓出資方更有信心把資金繼續投入創投行業,創投行業的募資自然將更加容易。

對此,《政策措施》第五章專門提出健全創業投資退出機制,將拓寬創業投資退出渠道,充分發揮各交易所板塊功能,拓寬併購重組退出渠道。對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科技型企業,建立上市融資、債券發行、併購重組綠色通道,提高北交所發行審覈質效。落實好境外上市備案管理制度,暢通外幣創業投資基金退出渠道。

同時,將優化創業投資基金退出政策。加快解決銀行保險資產管理產品投資企業的股權退出問題。支持發展併購基金和創業投資二級市場基金,優化私募基金份額轉讓業務流程和定價機制,推動區域性股權市場與創業投資基金協同發展,推進實物分配股票試點。

據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母基金分會旗下母基金研究中心分析,退出問題之所以成爲2024年各投資機構關注的焦點問題,一方面是因爲自去年下半年起A股各板塊IPO明顯收緊,不少機構投資項目的IPO進度停滯或終止IPO。而在國內創投基金90%以上項目退出仍主要通過IPO實現,多元化的退出渠道亟待拓寬。

另一方面也因爲,當前踩着2015-2016年“雙創”浪潮募集設立的許多創投基金正到了退出的關鍵階段。母基金研究中心關注到,由於當時成立的不少母基金存在到期剛性退出的協議,當前市場出現不少國資LP爲退出“批量”起訴GP的現象,對基金持續運營、對被投科技企業持續經營都已經造成了顯著的負面影響。

今年以來,也有多位創投機構投資人向南都灣財社記者反映,近兩年IPO市場的快速變化對創投機構帶來了很多焦慮。“在退出壓力下,有IPO希望的時候投資方和企業方就是好夥伴,一旦看到企業IPO無望,可能就要做起訴的準備了。”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不久前的6月7日,上海張江高科發佈公告,宣佈公司參與出資的上海浦東科技創新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合夥協議經LP協商後擬進行修訂。其中關鍵變動爲基金存續期限由十年修訂爲十二年,基金投資期由五年修訂爲七年。這表示,該國資母基金主動延長了存續期與投資期。

南都灣財社記者搜索公開資料顯示,除主動延長母基金存續期和投資期外,近期多地政府也在新設一些面向科技創新領域的母基金時,就相應設置更長的基金期限。

對於政府出資創投基金集中到期退出面臨的突出問題,此次《政策措施》中第三條“發揮政府出資的創業投資基金作用”明確表示,將優化政府出資的創業投資基金管理,改革完善基金考覈、容錯免責機制,健全績效評價制度。系統研究解決政府出資的創業投資基金集中到期退出問題。有投資人對南都灣財社記者表示,非常期待這一條政策措施的落地實施,通過對政府出資引導基金的改革,或將起到示範作用,推動創投行業資金源真正向“長期資金”“耐心資本”轉變。

採寫:南都·灣財社記者 徐勁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