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健保及長照負擔 楊志良催生全民健康房

衛生署署長楊志良教授。 圖╱嚴強國

全民健康勝過全民有保,綜觀臺灣的全民健保爲舉世稱羨,醫療技術被評爲世界第三、亞洲第一,醫療項目山包海、價格便宜民衆就醫方便。但因爲只重醫療,不重視健康促進及預防保健,就以最重要的健康指標「平均餘命」而言,依據衛福部出版的《109年衛生福利年報》所載,在OECD36國,加上臺灣共37國比較,臺灣落在26名;其他各種國民健康的評比,臺灣都在十名以外。

有鑑於此,愈來愈多有識之士,包括大財團及大型醫療體系(如長庚),甚至某些獨立開業的診所,紛紛推出以健康促進、養生爲主的各種服務,這有別於健保署以醫保爲主的落後思維

據前衛生署署長楊志良教授表示,於1988年時受經建會之邀,擔任健保規劃小組召集人,當時即以健保應將健康促進、預防保健納入爲條件

二代健保修法時,時任衛生署長,即欲將預防保健納入健保項目,但立委只塗醒哲一人支持,其他立委、醫界付費者代表,均認爲應以公費支應。

然而臺灣民衆雖有愛心,但不相信政府不公貪腐蚊子館),更不願將錢交給政府,因此稅收僅佔了GDP的13%,是所有先進國家(稅佔GDP25~50%)中最低者,因此除「醫保」外,用於預防保健的費用微乎其微。

其中,國民健康署的預算,大多用於癌症篩檢,雖然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但更進一步讓國人力行健康生活,增進健康,不罹患疾病經費,更是少得可憐。

有鑑於此,一些贊同前述增進健康理念的有識之士,便起而行,成立「全民健康房」,普遍設立,以對應大多針對年輕族羣的「健身房」。

醫學專家常言,三分之一的病不醫也會好(如一般感冒),三分之一的病醫了纔會好,另三分之一醫了也不會好,不然世上就沒有死人了。

而自己就是最重要的健康照護者,聰明人投資在健康,笨的人才用健康去換取財富,然後拿財富去供養醫院名醫

由於醫學科技高度發達,昂貴先進的醫療科技不斷研發出來,如MRI、器官移植、免疫療法幹細胞治療等,但功效佳又平價,且經食品藥物管理局認證的醫療器材也不少,如多機一體的「全家寶」,可同時量血壓血糖尿酸膽固醇心電圖,適合在社區,特別是偏鄉使用。一方面量測健身的成果,一方面若有症狀,可再進一步求醫。

此外,臺灣由於不婚、不育世界排名第一,人人雖都有第一家庭原生家庭),但越來越缺乏第二家庭,因此孤寂成爲非常普遍現象。孤寂是對身心靈健康最大的傷害,因此亟需推動非血親姻親好友們,組成第三家庭。全民健康房正可以成爲使用者交換養生資訊及互相扶持、相互關懷的據點,由健康房一併推動,有助於祥和社會的建立,以補政府社服的不足,減少健保及長照負擔,則是附帶效益,而非此信念的主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