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碳賺錢 巨大籲設碳權銀行

巨大集團執行長劉涌昌(左)、桂盟集團董事長吳盈進(中)與美利達集團董事長曾崧柱。圖/曾麗芳

自行車三雄談2023年營運展望

巨大集團執行長、身兼自行車永續聯盟(BAS)會長的劉涌昌日前赴總統府,當面向蔡英文總統提出將爭取自行車碳權,他轉述「蔡總統也認爲可行!」劉涌昌建議政府成立「碳權銀行」,未來每個人都能擁有「碳權戶頭」,如同銀行戶頭一樣,將減碳變得有價值,例如將YouBike微笑單車騎乘里程數換算成碳權,提高自行車使用量,也可帶動車市,讓民衆更願意加入節能減碳行列。

劉涌昌說,臺灣自行車產業爲推動ESG(環境、社會責任、公司治理),巨大集團去年10月號召數十家自行車供應鏈成立「自行車永續聯盟」,攜手減碳、投入碳盤查、綠色製造,顯示中小型企業支持國家2050年淨零碳排政策,但拼圖卻少了一塊,那就是民間的參與。

劉涌昌舉例,現在許多碳權都是碎片化的,像YouBike一年約可減少1萬6,250噸的碳排放量,這些就應歸屬到個人的碳權戶頭上,類似個人護照的概念,未來企業可以購買這些碳權,這對於政府、企業、個人、環境都是創造多贏局面,臺灣應該建立這樣的商業模式,讓別的國家作爲學習對象。

劉涌昌說,未來可透過「碳權銀行」的買賣,讓消費者直接參與ESG。不過他說,歐盟1噸碳權可賣新臺幣3,000元,臺灣1噸碳費預估是300元,價格偏低,但他也預期,未來3~5年內碳權將會增值。

「老百姓在過慢生活的同時,還能賺錢,這其實是一門好生意」,劉涌昌說,去年全臺YouBike騎乘約1億人次,如果將來騎YouBike里程數可換算成「碳權」,騎乘者不但不必付錢,還可賣碳權收錢,一定可提高YouBike使用率。

劉涌昌認爲,全球自行車產業目前還沒有人這麼做過,這是新創舉,成立這樣的機構並不需要花費太多錢,「巨大其實也可以自己做」,但由政府成立「碳權銀行」,有了政府的背書,透過這樣的機制,更會增加YouBike與自行車的騎乘人數,甚至是從自行車產業跨到別的產業中,產業界都可以共同參與。

不過,巨大集團董事長杜繡珍強調,騎自行車裡程數做爲碳權交易標的,除了必須獲得臺灣主管機關的承認,也需要歐美國家認同這個創舉,巨大希望能在臺灣建立商業模式。「巨大在全球自行車產業具有影響力,未來也將透過在聯合國發聲,吸引其他國家跟進」,爭取自行車碳權從臺灣一路擴大到世界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