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滬爲什麼拼死不封城?

江浙滬爲什麼拼死不封城?

這一輪疫情有點虎,在半個多月的時間裡,本土新增感染者已經超過了15000例。

這輪疫情發生在春節過後,經濟活動集中度高、流動人口多的江浙滬無一倖免。

本輪疫情以來,你可以看到這個地區正在以飽和式的手段、用盡一切手段撲滅疫情,除了封城。

連深圳都要求全市停止一切非必要流動,社區進行封閉管理,爲何江浙滬還在死守這道防線?

先看一組數字。

1/5的GDP

以上海爲龍頭的江蘇、浙江經濟帶,是中國經濟最爲發達、經濟總量規模最大、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板塊,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最強勁引擎。

2021年,江浙滬三地以全國約50分之一的土地、10分之一多的人口,貢獻了全國五分之一的GDP,並且,這個比重還在持續擴大中。

簡單來算,也就是江浙滬地區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能拉動全國經濟增長0.2個百分點。

上海在經濟上一直是一個“超級巨人”,穩居中國城市首位。

2021年,上海全市生產總值首超4萬億,達4.3萬億,國內能對上海形成挑戰的只有北京。

江浙滬另一大經濟重鎮就是最強地級市蘇州。2021年蘇州實現GDP實現2.27萬億元,一年的GDP增量高達2500億元。

當然,江蘇萬億元城市GDP不止有蘇州,還有南京、無錫和南通,2021年GDP分別爲1.63萬億、1.4萬億、1.1萬億。

江蘇還有7個城市超過5000億元,江蘇13個地級市全部是全國百強城市,這是國內任何省份都無法比擬的。

在浙江,也有兩個萬億元城市,杭州和寧波,均爲副省級城市。

杭州2021年達1.8萬億元,寧波2021年GDP爲1.4萬億元,溫州GDP爲7600億元,紹興、嘉興、台州、金華也超過5000億元,因此,浙江有6座城市超過5000億元。

江浙滬總和23.3萬億,佔全國總量比例大約爲20.4%;並有7個城市超過萬億元,17個城市超過5000億元!

5000億什麼概念,妥妥的西部省會城市的水平。

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年工作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面對新的下行壓力,要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並確定了“GDP增長5.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

無論是GDP增長5.5%左右,還是實現“穩中求進”,沒有江浙滬地區經濟穩定增長,即使其他地區再怎麼實幹奮進,都沒法堵上這麼大的缺口。

1/4的財政收入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年“支出規模比去年擴大2萬億元以上”,並明確了“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增加約1.5萬億元、規模近9.8萬億元,增長18%、爲多年來最大增幅”等關鍵指標。

上面的定調爲今年的財政政策指明瞭方向,財政支出還得繼續增長。

同時,疫情之下,以擴大基建規模穩定投資進而拉動經濟增長的思路再次受到矚目。

今年年初,國家發改委在新聞發佈會上就曾表示,抓緊出臺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的一系列政策舉措,適當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

截至2022年3月8日,披露2022年重大項目名單的20個省市看,2022年合計重大項目投資額就達到了8萬億元,同比增長9.2%。

廣東、江蘇、浙江、湖北、上海、北京、安徽、重慶等多地都明確提出,2022年要積極擴大有效投資,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

我們知道,拉動增長,基建最直接有效。全國GDP超百萬億,基建投資每加碼一萬億,就能拉動1個百分點的增長。

花錢一時爽,一直花錢,可就沒錢了。我們的財政已經不像原來那樣充裕了。

爲了支持企業發展,國家最近幾年一直在大規模減稅降費,在2020年減稅降費2.5萬億元的基礎上,2021年又新增減稅降費超過1萬億元。

疫情衝擊鉅額的防疫支出,也會導致財政形勢更加嚴峻,於是,大家都不約而同想到了房地產稅。

2021年一度被很多專家說成房地產稅元年,加快推進房地產稅試點在多次會議提到,在去年年底的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提出,深入推進財稅體制改革,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做好房地產稅試點準備工作。

但在今年兩會上,卻隻字沒有提到房地產稅。

據新華社3月16日報道,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內不具備擴大房地產稅改革試點城市的條件。

雖然房地產稅對於中國樓市來說肯定是一個里程碑式的記憶,推出是早晚的事情。

但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在當下抗疫情、保增長的大背景下,財政缺口只會更大,錢從哪來?

大頭還得靠江浙滬。2021年,江浙滬三地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61萬億,佔中央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23.5%,近四分之一。

1/4的工業增加值

最近幾年,人們越來越清晰的認識到,工業製造業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

特別是疫情以來,製造業真正扮演了中流砥柱的堅挺作用,展現出強大的“免疫力”和“抗疫性”,成功地在疫情尖峰時刻實現了“絕地反殺”。

又是誰在十幾年如一日,牢牢守住製造業的根基?

還是江浙滬,2021年,江浙滬第二產業增加值達9.43萬億元,佔全國比重達20.9%。

上海是我國的重要工業基地,重、輕工業各門類之全堪稱中國之最,其電子、汽車、石化、鋼材、機械設備等龍頭產業都處於全國頂尖水平。

江蘇更是全國無可爭辯的“製造業霸主”,全省共有大大小小超過54萬家工業企業,形成了中國規模最大的工業集羣。

浙江則最早開始了製造業數字技術賦能,浙江的產業數字化指數居全國第一。

疫情衝擊下,正是完備的製造業體系幫助我們“扛住”了壓力,支撐了經濟的持續增長。

這也是我們不懼怕貿易戰、敢於開啓內循環最大的底氣,如果沒有強大的工業能力託底,那麼我大中國在貿易戰中真的就只能是粘板上的肥油肉了。

如果製造業被擊穿了,後果難以預計。

舉個例子,江蘇蘇州疫情剛爆發,就牽動了整個電子產業的神經,僅蘇州工業園區就是全國最大的液晶面板和芯片封裝測試基地。

當時有市場研究表示,絕不能讓疫情進一步惡化,否則很可能成爲國內電子產業鏈受打擊的“第一張倒下的多米諾骨牌”。

一個蘇州幾家被疫情波及的企業停產,就給市場帶來這麼大的不確定性,你很難想象整個產業生態慢下來甚至停下來的後果。

1/4的消費

3月1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佈會,其中特別提到,穩住消費對於當前穩住宏觀經濟大盤具有重要的作用。

2021年,全國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5.4%,拉動經濟增長5.3個百分點,是經濟增長當之無愧的第一動力。

甚至有專家表示,我國經濟已由以往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拉動轉向主要依靠消費和內需支撐的發展模式。

雖然中國有14億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羣體,但能來扛起消費大旗的,依然是江浙滬。

2021年,江浙滬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8.9萬億元,佔全國的20.2%。

2021年,江浙滬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別是4.7、5.7、7.8萬元,超出全國平均水平2~4萬元不等。

收入的增加,也意味着消費能力的提高。

從快遞總量和收入上,也能看到江浙滬地區源源不斷的購買力。

2021年,江浙滬完成快遞總量353億件,佔全國快遞業務總量的1/3(37%)以上。

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正在源源不斷轉化成了消費能力。

展望下半年經濟,因疫情被壓制的消費將迎來一波集中爆發,加上下半年是傳統消費旺季,消費形勢將呈現穩中有升態勢,將爲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發揮重要作用。

江浙滬發揮好消費領域的龍頭和引擎作用,既現實,也必要。

1/3的出口額

外匯儲備對於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有重要的影響。

要知道外匯儲備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看看最近的俄羅斯就知道了,因爲僅有3600億美元左右的外匯儲備,俄羅斯在面對歐美金融制裁時,幾乎沒有還手之力,盧布匯率幾乎腰斬。

同理,人民幣的幣值也是由我們國家的外匯儲備支撐着的。

作爲對比:2021年末中國國家外匯儲備32502億美元,比上年末增加336億美元。

作爲一個礦產、精密儀器、糧食等進口大國,也必須有穩定的外匯進行流轉交易。

外匯哪裡來呢?通常有三種途徑。

一是企業出口賺的。加入WTO後十幾年,每年幾千億美金的貿易順差是中國外匯儲備不斷增加的最主要原因。

二是外資企業投資中國換的。外幣是不能在中國直接使用的,必須和央行兌換成等值的人民幣。

三是全球華人寄回家的。比如浙江青田有很多華僑,在國外賺了錢,寄回國內的美金英鎊等,也得換成了人民幣才行。

江浙滬有着全國超40%的頂尖民營企業家。

2021年中國民營500強企業中,浙江96家,江蘇92家,上海21家,佔比43%。

廣大企業家們篳路藍縷、艱苦創業,摸爬滾打掙來的外匯,一定程度是支撐經濟的基石。

2021年,江浙滬完成出口額13.4萬億元,佔全國的34.5%,其中出口額7.9萬億元,佔全國的36.4%。

上世紀90年代,鄧小平由浦西望向浦東,醞釀出又一個春天的故事:“浦東面對的是太平洋,是歐美,是全世界。”

同樣是上世紀90年代,蘇州以其開放包容的底色征服了李光耀,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蘇州工業園區被譽爲全球“國際合作的成功範例”。

感謝辛苦出口賺外匯的江浙滬企業們,感謝高瞻遠矚優化營商環境的江浙滬政府。

的確,封城是戰勝疫情最快的辦法。

但江浙滬肩負的使命,決定了當下的防疫工作,絕不是要全面封閉式的圍剿,而是要做好防控與發展兩不誤的“平衡術”,即便要付出比封城百倍的努力。

江浙滬義無反饋,江浙滬從沒讓人失望。

風從海上來,潮涌江浙滬,正是有了江浙滬的堅挺,纔有了今天我們堅如磐石的底氣和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