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公佈首批未來技術學院名單,北大、清華等12所大學入選

5月26日,教育部公佈首批未來技術學院名單,北大、清華等12所大學入選。

澎湃新聞注意到,在此前一日,東北大學東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就已官宣“獲批成爲全國首批未來技術學院建設單位”,未來技術學院研究方向涉及人工智能、大數據芯片設計等。其中東南大學還表示,該學院將構建本碩博貫通的一流人才培養體系;華南理工大學則明確2021年將招收首批本科新生,招生專業爲“人工智能”和“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目標:培養有前瞻性、能引領未來發展的技術創新領軍人才

據《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佈首批未來技術學院名單的通知》,在高校自主申報、專家論證基礎上,教育部按相關工作程序確定了首批12家未來技術學院名單。

首批未來技術學院名單。教育部官網

根據建設目標,首批12家未來技術學院將瞄準未來10—15年的前沿性、革命性、顛覆性技術,突破常規、突破約束、突破壁壘,強化變革、強化創新、強化引領,着力培養具有前瞻性、能夠引領未來發展的技術創新領軍人才,推動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轉型升級,爲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服務高質量發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基礎。

教育部要求,有關高校要結合人才培養定位和學校實際,凝練未來技術特色,開展未來技術學院建設模式的多元化探索。以提供優質資源和營造良好氛圍爲抓手,以體制機制改革爲保障,支持未來技術學院構建多學科交叉機制、探索多樣化培養模式、提供多出口制度設計、促進多主體協同育人、催生多方位綜合變革,打造能夠引領未來科技發展和培養技術創新領軍人才的教學科研高地。

同時,有關高校要健全未來技術學院質量保障體系,全面落實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理念,將質量意識、質量標準、質量評價、質量管理等融入未來技術創新領軍人才培育全過程;要定期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報送學院建設進展報告和在校生學習情況、畢業生去向及後續發展等質量監測信息,建立學生成長數據庫,持續改進培養方案、培養過程、培養模式;要統籌各類資源,對學院建設予以政策、經費支持和傾斜,推動穩定發展。

部分學院已公佈研究方向、招生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澎湃新聞注意到,5月25日,多所高校已官宣“獲批成爲全國首批未來技術學院建設單位”,介紹了未來技術學院的研究方向、招生專業、學制、培養模式等內容。

其中,東北大學表示,未來技術學院將以一流信息學科爲依託,以立德樹人爲根本,以新工科建設爲內涵,聚焦未來工業智能領域,圍繞基礎理論原始創新和關鍵技術突破,通過改革創新形成高質量工業智能人才培養模式,培養能夠引領未來工業智能技術發展方向的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推進東北大學“雙一流”建設再上新臺階,有力增強民族產業核心競爭力,爲國家未來工業智能和信息通信技術產業輸送高質量人才。

東南大學表示,未來技術學院以學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區——吳健雄學院爲依託進行建設,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和未來技術發展的特點,充分發揮東南大學電子信息領域前沿研究的優勢和吳健雄學院面向未來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改革經驗,聚焦芯片設計、信息材料、未來通信、智能感知4個方向中的未來技術,立足“中國特色、全球視野、面向未來、引領發展”,構建“堅持思想引領、強化通識教育、夯實領域基礎、注重交叉融通、延拓未知挑戰”的本碩博貫通的一流人才培養體系,全面實施“三制五化”育人創新模式,深入推進基於大工程/大項目/複雜問題的研究型學習方式,深化與行業龍頭企業的產學研合作,進一步引入全球優質教育資源,通過長聘短聘結合、校內校外結合、國內國外結合、固定流動結合、專職兼職結合,匯聚一支高端師資隊伍,培養一批具有前瞻性、能夠引領未來發展的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培育若干前沿交叉科學與未來技術領域產生重大影響的原創性成果。

華南理工大學則表示,未來技術學院圍繞人工智能前沿技術跨學科交叉領域,主要佈局智能感知、大數據、AI+融合技術三大研究方向,建設人體感知及智慧健康、跨媒體感知和混合智能、大數據與數字孿生、數字普惠金融等4個未來技術研究中心。學院將推進與劍橋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帝國理工學院、康奈爾大學愛丁堡大學等等國外知名高校和騰訊、華爲、阿里、京東、百度、微軟亞洲研究院、科大訊飛等國內知名企業的合作,通過知識推動和價值拉動的雙引擎推進未來技術迭代演進,驅動前沿創新基礎研究和技術落地,搶佔未來科技發展先機,努力建成高水平的“人才蓄水池”、能引領的“創新動力源”、強有力的“創業助推器”。作爲該校廣州國際校區成立的第五個新工科學院,未來技術學院將於2021年9月迎來首批本科新生,招生專業爲“人工智能”和“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澎湃新聞還注意到,早在今年4月,華南理工已發佈《華南理工大學未來技術學院——人工智能、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招生簡章》。其中明確,上述2個招生專業學制均爲4年;畢業生可選擇就業,亦可繼續攻讀相關學科的碩士、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