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鏡MLB導師制度 逆轉人才斷層
※中華經濟研究院—小檔案※
中華經濟研究院常簡稱爲「中經院」,年輕學子、職場新鮮人常與「臺經院」、「中研院」混淆,卻也不以爲意,「反正都是和作研究相關的吧!?」中華經濟研究院長張傳章表示,年輕世代對中經院有陌生感,院內有許多管道主動出擊自我推介,院方更擔心的是人才斷層問題。人才斷層像極了氣象預報臺風將至,考驗中經院防颱準備作業是否周全。
早期進中經院任職的研究員,現在都到了屆齡退休的時候,甚或已經退休,據悉過去幾年多位資深研究員離職或退休,中經院營運立即出現缺漏,例如委辦計劃主動送上門、沒研究員可以接案。張傳章說,院內統計未來五年將有七至八位「戰將」級的成員要退休,人才斷層危機勢必再度出現,「勢必現在就要着手建立系統性的攬才、育才及留才制度。」
成立逾40年的中華經濟研究院,自我期許爲「國家的政策智庫」,且以成爲全球的經濟產業相關研究爲願景。「政策智庫」(Thinktank)自20世紀初在美國興起,多數是非政府機構,資金來源包括富人捐款或政府撥款,由於研究團隊聚焦於政治、經濟、社會、軍事等國家發展長期議題,需有學術理論支持,有「半個學術界」的意味。1970年代臺美斷交前後,臺灣經濟研究院前身的「臺灣經濟研究所」1976年成立,爲臺灣第一個民間智庫,簡稱「臺經院」;中華經濟研究院1981年成立是第一個政府撥款的智庫,爲作區分以「中經院」稱之。
智庫的設立有自國外傳進臺灣,智庫的功能卻從未受到臺灣社會的重視,現在除了委辦研究計劃的政府部會、或部分跨國企業比較認識,即使是多數大學院校師生對於中經院、臺經院都相當陌生。張傳章表示,務實作法就是走入校園,主動面向大學院校,目前院內有13位研究員在不同大學兼課,亦與臺大社科院、中央大學等15所院校正式簽署MOU(合作備忘錄),到學校演講、舉辦WTO(世貿組織)青年營、綠色濟經中心的循環經濟活動等,都是爲了讓大學院校更瞭解中經院。
至於育才,張傳章提出以美國職棒大聯盟(MLB)人才培育精神建構「導師制度」,邀請對政策研究有興趣的年輕博士進入中經院。他說,新人前三年KPI不計委辦業務配額,保障薪水13.5個月加上考績獎金,有專責資深研究員指導方法論和政策策略等,但同時期對於學術期刊的發表要求就比過去嚴格,目的是要培育新世代人才能以研究品質作後盾,將來能作出有品質的政策建言。
此育才制度,在董事長曹添旺構思、張傳章規劃下已建置完成,經費也由「建設攬才基金」專款專用。此大行動就剩人才招攬,張傳章也交給中經院副院長葉俊顯,到美國經濟學界招募最大平臺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AEA覓才,期盼永久院舍興建與育才新制的多重作法,能爲中經院永續發展帶來激勵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