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美女教授找到精卵結合「穿甲彈」 幫不孕夫婦找生機
▲捷克美女教授找到精卵結合「穿甲彈」,幫不孕夫婦找生機。(圖/記者嚴雲岑攝)
少子化已成爲國安危機,但目前人工生殖只能從顯微鏡觀察精子型態,無法真正篩出優劣。捷克Charles大學的研究團隊透過分子診斷方法,找到精蟲表面細胞膜上2個扮演精卵結合「穿甲彈」的蛋白質動態,未來有望在人工生殖前先做精蟲品質篩檢,提高人工生殖的受孕率,爲衆多飽受不孕困擾的夫妻打開一線「生」機。
臺北醫學大學今(14)日舉辦「2018女性健康最新發展國際研討會」,邀集各國專家研商解解決少子化危機。來自捷克的Charles大學動物科學系教授Katerina Dvorakova- Hortova所屬的研究團隊在過去15年間觀察老鼠、牛與200名建囊男性與50名精蟲缺陷男性的精蟲,發現每個精蟲細胞膜上都有CD46、Integrins這兩種蛋白質,在精卵結合之際,這兩種蛋白質會改變在細胞膜上的位置,若選擇位置分佈良好的精子,就能使受孕率大幅增加。
雙和醫院副院長賴政鴻表示,判斷精蟲品質的方法,不外透過顯微鏡觀察其活動力、數量及外觀型態等三種,多年來卻未能突破瓶頸。這2個蛋白就像打入卵子的「穿甲彈」,位置夠集中且彈藥足夠,就能提高受孕率,推測這兩種蛋白質應與精蟲的受精能力有關,希望將來可據此找出受精能力較高的精蟲,提高人工生殖受孕率。
雙和醫院婦產部生殖醫學科主治醫師陳芊彣表示,現行人工生殖成功率約7成,但成功率不到3成,年紀越大越低。該項研究結果爲人工生殖科技找到一條新的方向,未來也許可協助成千上萬不孕夫妻圓夢。不過她也強調,導致不孕的原因很多,如果能找出屬於自己的成因,再加以克服,應是更好的解決之道。
陳芊彣表示,Katerina Dvorakova- Hortova教授研究,已於2016年發表在國際醫學研究《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目前仍在申請專利階段,未來有望開發檢測試劑並由臺北醫學大學引進臺灣,造福國內不孕症病患。
▼雙和醫院婦產部生殖醫學科主治醫師陳芊彣。(圖/記者嚴雲岑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