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粉紅湖爆紅 農工3同學專題奪全國第一

金門「粉紅湖」有「上帝調色盤」之譽,成爲各地遊客絡繹打卡的熱點。(李金生攝)

金門農工水產養殖科的3位同學以「粉紅湖」成因專題,拿下今年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專業羣科專題製作競賽第1名。(李金生攝)

陳駿爲、董皓元和薛佩姍3位同學耗時一年,完成有關杜氏藻研究調查。(李金生攝)

搶進全國第一的榮譽水養科同學從理論走向實際成果。(李金生攝)

校長劉湘金強調,未來該校將持續在專業羣科在地化基礎下,加入關懷鄉土觀光產業元素,讓學習更加多元化趣味化。(李金生攝)

金門農工水產養殖科在做中學、學中做,拿出全國競賽第一的好成績。(李金生攝)

金門「粉紅湖」有「上帝的調色盤」之譽,成爲各地遊客絡繹打卡的熱點,也讓金門農工水產養殖科的3位同學以它爲名的專題,拿下今年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專業羣科專題製作競賽第1名,讓這處爆紅的景點增添更多精彩

金門去年降雨量僅475毫米,不及往年平均降雨量的一半,各地湖泊乾涸見底,但位於西半島寧鄉慈湖的1處魚塭池水,卻在炎陽下呈現浪漫的粉紅色,與周遭魚塭碧綠、黃色池水相映成趣,從高地俯瞰更是美不勝收,被慕名來訪的遊客譽爲「上帝的調色盤」。

金門農工水產養殖科師生實地勘查,發現「粉紅湖」成因衆說紛紜,陳駿爲、董皓元和薛佩姍3位同學在董倫如、回兆老師指導下,以金門粉紅湖(杜氏藻Dunaliella sp.)的形成研究調查,耗時1年進行調查分析,並製作專題進軍全國大賽,爲該校奪得歷年來參賽的最佳成績。

3人小組發現粉紅湖的成因原來是池水中充滿杜氏藻(Dunaliella sp.)的蹤跡,杜氏藻在池水不斷蒸發,水中鹽度持續上升至千分之250,到達海水魚蝦類無法活存的逆境下,體內會生成β -蘿蔔素,導致藻體細胞變紅,最終造成湖水變色

他們的調查研究涵蓋鹽度、溫度光照以及磷酸鹽等的變化對杜氏藻體的β -胡

蘿蔔素含量的影響,不但澄清一般以爲「粉紅湖」成因是水中存在光合菌的說法,而且也在東半島的金沙鎮西園鹽場發現另一處粉紅湖,證實只要在同樣的環境條件下也有可能出現。

研究報告也指出,杜氏藻對於鹽度的耐受度相當驚人,在陸封型水域發現到的機率較高,原因主要是池水會因爲日照造成鹽度上升,使耐鹽的杜氏藻成爲優勢種;若爲開放式水域,則會因爲鹽度較低(約千分之28~35),使其他植物性微生物生長旺盛,杜氏藻即無競爭優勢。未來可針對休耕的魚塭,透過池水的環境條件監控與穩定,開發成爲海島特色景點。

校長劉湘金強調,這項搶進全國第一的榮譽是水養科同學從理論走向實際的成果,未來該校將持續在專業羣科在地化的基礎下,加入關懷鄉土和觀光產業元素,讓學習更加多元化和趣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