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現蟲蟲危機 安全防治不亂殺生

金門黑角舞蛾」大爆發,引發新一波蟲蟲危機。(李金生攝)

「黑角舞蛾」頭部有明顯的八字紋,碰觸後會有刺痛、搔癢的過敏反應。(金門縣林務所提供)

金門縣林務所在全島放置214具蟲器,希望降低「黑角舞蛾」的族羣數量。(李金生攝)

誘蟲器可捕捉雄蟲或干擾雌雄求偶過程,有效控制羣數量。(李金生攝)

巨網苔蛾幼蟲爲以苔爲食,無毒的毛毛蟲,可保持環境的整潔與美觀。(李金生攝)

炎熱夏天來到,金門又出現「毛毛蟲」大軍,啃食嫩葉的「黑角舞蛾」幼蟲全島大爆發,縣林務所放棄噴灑化學農藥,改採安全的生物防治法,希望藉以降低族羣數量,也確保蝴蝶和其它昆蟲生機,打造更友善的生態環境。

縣林務所指出,「黑角舞蛾」是臺灣的固有種,屬於鱗翅目毒蛾科,除了臺灣外,同時也分佈於福建廣東日本印度一帶。這種被民衆通稱爲「毛毛蟲」的幼蟲大約4至6公分身體鱗毛汁液會使人過敏,屬於雜食性,早年曾有嚴重危害相思樹木麻黃紀錄,在金門常將小葉欖仁嫩枝樹葉啃食殆盡。

該所蒐集分析歷年資料,目前已能有效掌握「黑角舞蛾」的生活習性及族羣動態,除在幼蟲數量大爆發時,以低毒性或無毒性,且經過稀釋的安全藥劑,進行病蟲害防治作業外,並於成蟲發生期的5月至6月間,在伯玉路中山路桃園路和平新村、金門大學及安瀾國小等幼蟲族羣量較高的區域,懸掛費洛蒙誘蟲器共214個,藉以捕捉雄蟲或干擾雌雄求偶過程,有效控制羣數量。

林務所強調,以往的森林害蟲處理多以農藥化學噴灑爲主,不僅容易造成環境污染,也會讓害蟲產生抗藥性,更波及許多無辜的蝴蝶或其他昆蟲,爲達成永續生態島嶼的大目標,改採生物防治或藥劑注射方式,已有初步成效。

另外,目前道路出現的毛毛蟲多爲無毒的「巨網苔蛾」幼蟲,牠可大量取食春天滋長的青苔,維護環境的整潔,對一般人並不會造成過敏反應。

由於害蟲的自然防治無法達到100%的成效,該所特別提醒鄉親,毛毛蟲種類繁多,儘量不要接觸,若不小心觸碰,以清水沖洗乾淨即可,若過敏症狀未能緩減,就應儘快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