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陸經濟有信心 林毅夫:降息、降準就能穩定增長

林毅夫經濟情況有信心。(圖/視覺中國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9日表示,近來經濟增速雖然有所下滑,但增長的質量顯著提高,「中國利率準備金率高,透過降低利率存款準備率,即可提高收入,增加消費穩定增長。」

大陸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9日下午在人民大會堂召開,擔任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的林毅夫以「爲中國經濟投上信心一票」爲題目,在會上發表演講。

林毅夫指出,在今年年初達沃斯論壇上,與會者最擔憂的問題有三個,一是發達國家尚未從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中完全復甦,「危機之前,發達國家長期的年均經濟增速爲3%—3.5%。目前,美國經濟復甦最佳,然而即使特朗普政府大幅減稅,2018年美國經濟也僅增長2.9%。據有關預測,2019年美國經濟增長可能降至2.5%,2020年將跌至2%。歐洲國家經濟增速自2008年起徘徊在1.5%左右,日本經濟從1991年以來平均增長率僅在1%上下,發達國家恐將陷入長期增長疲軟。」

林毅夫表示,二是逆全球化,「在全球化進程中,發達國家的真實工資並未增長,中產階級比重下降,收入差距擴大,發達國家將之歸因於全球化,反全球化的保護主義民粹主義擡頭。」

林毅夫還說,三是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自2008年以來,中國每年都爲世界經濟增長貢獻30%以上。2010年開始中國經濟進入中高速增長通道,增速在2016年降到6.7%,2017年回升至6.8%,2018年降至6.6%。與會者擔心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減弱。」

林毅夫認爲,當前世界確實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任何變局都是「危」和「機」同生並存,「中國經濟增速雖然有所下滑,但增長的質量顯著提高。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各國都強調結構性改革重要性,但是真正推行的國家很少,中國則推出「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過3年的努力,傳統產業加快改造,新動能加快成長,使得重點行業供求關係發生明顯變化。」

林毅夫提到,未來中國最重要的仍是做好自己的工作,保持定力,抓住主要矛盾,找準改革突破口,就能解決制約發展的深層次問題,「當前,供給側結構性問題仍然是中國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去產能、去庫存和去槓桿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今後兩年,降成本和補短板的發力空間十分巨大。」

林毅夫並指出,中國具備補短板的資金優勢:一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積累的負債總額佔GDP不到60%,在國際上處於較低水平。二是民間儲蓄接近GDP的50%,減稅等措施可激發民間投資意願。三是中國有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居世界之首。四是中國利率和準備金率高,可通過降低利率和準備金率的方式增加貨幣信貸供給,以支持投資。維持一定的投資增長率就能促進就業,提高收入,增加消費,穩定增長。

林毅夫最後並強調,「世界變局是我們的機遇,偉大時代是我們的底氣。只要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推動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主線不動搖,貫徹落實『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之路必將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