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婦女節,讓我們大聲談論經期情緒

前陣子,她姐在網上看到個投稿。

女孩在私信裡給博主講述自己的月經期情緒:“突然低落或者暴躁、平時很小一件事都會被自己放大、反覆去回想折磨自己、走在下班路上就很想哭......”

而在這條微博下,不少女孩表示深有同感:

“來月經前的幾天脾氣巨差,看什麼都不順眼。”

“晚上明明在看小說,但以前受的委屈又反覆想起來,會難受得哭出來。”

“特別容易情緒激動,會哭,控制不住的暴躁。”

女孩們焦慮地彼此安慰,表示只能靠吃甜食自我化解,更難以原諒自己這樣劇烈起伏的情緒波動。

也是看到這裡,她姐才驚覺,原來我們關於經期情緒的討論那麼少,以至於女性自己都無法正確識別自己的情緒。

也許,是時候重新認識我們的經期以及深受它影響的情緒了。

只有正確認識到它的存在,我們才能更自在,更舒適。

經期綜合徵

在探討經期情緒之前,我們首先需要了解經期綜合徵(PMS)這一概念。

在青春期後到絕經期前,雌激素分泌會隨着月經出現週期性波動。很多女性在月經前或月經期間會變得情緒低落、脾氣暴躁,這就是經前綜合徵 (Premenstrual Syndrome, PMS) 的症狀之一。

據統計,約有 80% 的育齡婦女在月經前出現情緒變化或者身體不適。

科學研究也證實了PMS的存在。

一項發表在《美國心理醫學雜誌》上的研究指出,PMS與女性在月經前一週的情緒波動有顯著相關性。

研究者通過對大量女性進行問卷調查,發現情緒波動與月經週期的特定階段密切相關。

2022年提名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長片的電影《青春變形記》就曾以戲謔的方式展現月經給女孩帶來的改變。

片中生活在加拿大的13歲華裔女孩李美玲正值青春期,在情緒激動時會變身爲紅色小熊貓。

小熊貓既是青春期叛逆的顯性體現,又是關於月經的隱喻表達。

導演石之予在採訪中說,自己在經歷初次月經時感受到了無助和孤獨,而設置這段情節,就是爲了“讓有類似經歷的女孩、女性有機會感覺被‘看到’”。

顯然,這種情緒的波動並非個別現象,而是許多女性共同的經歷。

過去,生理性的疼痛和傷害總是被反覆討論,但生理期給女性心理情緒造成的影響,卻少有人提及。

“女性的經期困擾,從來都不止有痛經、貧困、羞恥,還有哪些看不見的、不被正視的、被隱性的經期情緒問題。”

被污名的經期情緒

然而,即便這是一種極爲正常的生理現象和客觀規律,大部分人包括女性自己,都很難正確對待這種情緒。

首先,月經本身就長期被負面文化定義。

過去,月經被視爲不潔或不吉利的象徵,這種觀念導致了對經期女性的歧視和誤解。在古代,女性在經期被隔離,禁止參與某些社會活動,這種習俗在一些地區至今仍有殘留。

而即便到了現代,月經也常常與不穩定、失控、出血等令人焦慮的症狀掛鉤,相信不少女生在重大場合之前都會暗自祈禱:“千萬別來月經。”

另外,我們對於月經的瞭解也太少了。

統計顯示,69.3%的女性暴力犯罪活動和自殺都發生在經期前四天和經期四天這段時間,也就是說,女性的經期情緒會影響她們對生活的判斷,可能會導向不可挽回的悲劇。

這些正常的生理狀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沒有被廣泛知曉,但卻由此延伸出了針對女性的污名。

女性常常被認爲是歇斯底里的、是非理性的、是難以決斷的。

身處被污名化的浪潮中,女性自己也難以覺察情緒上的正當性。由此形成的惡性循環就是:越來越低落,越來越對自己產生懷疑,被四面八方圍堵,找不到出口。

這些情緒積攢得越來越多,便只能向內,讓女性陷入無休止的自我審判。

生理上來看,女性如果長久處於焦慮、煩悶等負面情緒中,往往會增加乳腺疾病的發病率,甚至干擾內分泌,致使免疫功能紊亂,引發惡性腫瘤。

忍一時卵巢囊腫,退一步乳腺增生。並不只是一句調侃而已。

此外,污名化還可能導致女性在經期避免尋求幫助,從而延誤了對PMS症狀的有效管理。

一項在《心理學前沿》上發表的研究指出,經期情緒的污名化可能導致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降低,她們的情緒表達受到限制,甚至可能產生心理健康問題。

最後,女性情緒本身也是被污名化的重災區。

無論是在家庭還是社會,女性都被默認需要承擔更多的情緒勞動。

在《應得的權利》一書中,情緒勞動被定義爲:

“女性爲了密切關注生活中的小事所做的免費而無形的工作,這些工作加在一起就成爲生活中的大事:情緒勞動是把家庭甚至社會凝聚在一起的黏合劑。”

她們要承擔家庭中的家務瑣事,關照每個人的情緒,她們也需要表現出溫和貼心的一面,以符合女性這一性別的社會期待。

社會角色的刻板定義,疊加上生理因素的激素加持,女性的情緒既不受重視,又難以尋找出口。也許她們自己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只知道當下的自己,很不快樂。

接納我們的情緒

這幾年,關於月經的討論越來越多,我們對於經期的瞭解也越來越多。

我們開始坦蕩地談論月經,開始理所應當地把衛生巾擺在顯眼貨架,開始勇敢地對那些陳舊的月經禁忌say no。

那麼現在,應該更進一步了:從科學的角度理解經期情緒,接納自己的激素波動,正常、自在地度過經期。

她姐找到了一些應對經期情緒的好方法,希望可以幫助到正處於低落中的你。

一項在《心理學前沿》上發表的研究指出,通過認知行爲療法(CBT)可以幫助女性更好地管理經期情緒。

CBT是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它教導人們識別和改變負面思維模式,從而改善情緒和行爲。在經期情緒管理中,CBT可以幫助女性識別那些由激素變化引起的情緒波動,並學會以更健康的方式應對。

對女生來說,首先要客觀認識這些情緒。在情緒暴躁或者是低落抑鬱時,不要責怪自己,可以給自己一些恰當的心理暗示:“這是生理原因導致的正常現象,不是我的問題。”

在關於經期情緒的討論中,一種觀點被普遍接受:

承認女性在月經前後的情緒困擾,但不要將它病理化。

也就是說,接納你的不適和痛苦,試着解決這些困擾,但不要給自己貼上疾病的消極標籤。

另外,定期進行放鬆訓練、冥想和瑜伽可以幫助緩解壓力和情緒波動。健康的飲食、規律的運動和充足的睡眠也對情緒穩定有積極影響。

當情緒不好時,也可以選擇向外界傾訴,不要有病理羞恥,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焦慮和痛苦。

當然,外界所給予的正反饋也極其重要。

在她姐看來,當我們的社會給予女性更多接納,當越來越多的品牌和平臺自發地營造良好氛圍,才能促進社會對女性生理現象的理解和尊重,才能讓女性擁有經期情緒自由。

如今我們也看到,許多品牌自覺承擔起了社會責任,針對經期情緒做更多科普,讓更多人理解經期情緒的產生,在那幾天給與女性更多關懷。

作爲知名衛生巾品牌,大王elis始終堅持帶給女性高品質的舒適體驗,專注女性經期情緒,給予她們更多關愛和貼心,助力女性經期情緒健康。

尤其看到“69.3%的女性暴力犯罪發生在經期前後4天!”的報道,更是號召大家要更加關注女性生理週期的情緒,要正確科學應對女性經期情緒。

這次,她姐攜手大王elis聯合發起公益活動“玫情緒沒情緒”,一起關愛當代女性經期情緒問題,希望越來越多的女性能夠坦然面對經期,讓社會都能關愛女性經期情緒問題。

倡導大家正視女性經期那些看不見的不自在感,擁抱每一個經期情緒不自在的女性,讓她們在那幾天“自在感不必趕”。

爲此,大王elis將於3月6日-3月8日,聯合NOWWA挪瓦咖啡等全國200+家精品時尚咖啡店,派送大王elis38關愛禮盒的活動,一起守護女性經期自在,讓她們隨心享受每一天。活動期間,走入這些咖啡館的女性,都有機會免費領取大王elis38關愛禮盒【內含大王elis夜睡褲(玫瑰限定裝)】。

大王elis給予支持與鼓勵,陪你度過那幾天特殊期,讓你在那幾天的情緒也能如玫瑰般綻放。

這次派發的玫瑰限定裝產品也很有巧思,大王elis衛生巾和大王elis夜睡褲,都以紛繁耀眼的玫瑰設計,抒發“玫情緒沒情緒”的女性關懷,讓每一個女性在經期都能更舒適自在。

而這,也是大王elis 衛生巾始終在傳達的理念:自在感不必趕。

當然,她們的產品也延續了這樣針對女性的關懷,用點滴細節,讓女性真正走向她們的自在。

自在,在於可靠的安全衛士。安全性方面,大王elis衛生巾相當出色,選用高品質材料,嚴格把關質量要求,真正全方位呵護。

大王elis光羽奢適系列衛生巾(玫瑰限定裝)

自在,在於設身處地的細節。大王elis衛生巾的前後波浪形邊緣設計已在日本通過人體工學設計專利,旨在減少摩擦和不適感,適合大腿根部等敏感區域,真正實現極薄透氣。

自在,在於安睡整晚,極薄體驗。大王elis夜睡褲採用靈動剪裁,彈力包裹,能夠緊密貼合身形曲線,腰腹部採用無壓力感設計,就像穿着內褲一樣,更舒適,更貼合。

大王elis星夜摯寵系列夜睡褲(玫瑰限定裝)

自在,更在於無感理念,守護女性。隨心享受每一天,開懷大笑每一天,一直給予支持和鼓勵,這就是大王elis的使命。

經期情緒是女性生活中的一部分,它不應成爲女性的負擔。通過科學的理解、社會的接納和個人的自我關懷,我們可以將這一挑戰轉化爲自我成長的機會。

讓我們共同努力,爲女性創造一個更加理解和支持的環境,讓每個女性都能在經期感到自在和被尊重。

正確接納這些情緒,我們才能更自在,更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