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首例!頭暈、發燒好不了 44歲廚師確診「漢他病毒」

▲漢他病毒自然界宿主老鼠爲主。(圖/示意圖達志影像

記者嚴雲岑臺北報導

疾管署公佈今年首例漢他病毒出血熱確定病例,爲北部44歲男性,從事餐飲業,平時喜歡到山區健走,3月9日出現發燒、頭暈症狀數度就醫未改善,後經轉診收治住院後確診漢他病毒,所幸經過治療後,已於3月22日康復出院,同住家人也無疑似症狀。

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該名男子平時都在雙北市的住家與鄰近山區爲主,原本餐廳擔任廚師,但過年前已暫停工作,衛生單位到住家檢查,並未發現老鼠,加上漢他病毒潛伏期最長可到46天,不排除可能是在工作場所遭感染,目前已在個案住家周邊環境調查滅鼠措施,並提供民衆衛教等防治工作。

莊人祥表示,自2008年來臺灣共有12例漢他病毒確定病例,均爲本土案例,以男性與50歲以上民衆較多。漢他病毒的潛伏期爲12至15天,但國外也有5天就發作的案例,主要感染症狀爲突然且持續性發燒、結膜充血、虛弱、背痛頭痛腹痛、厭食、嘔吐伴隨臉潮紅等,約第3至6天出現出血症狀,隨後出現蛋白尿低血壓少尿部分患者會出現休克或輕微腎病變,並可能進展急性腎衰竭,經治療後病況可改善。

▲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圖/資料照/記者洪巧藍攝)

該名男性在住院後,於3月14日被醫院通報漢他病毒出血熱,疾管署經過2次採檢,終於今(3)日確定感染。莊人祥提到,漢他病毒出血熱爲人畜共病,在自然界的傳播宿主爲囓齒類動物,尤其是環境中常見的老鼠,人一旦吸入或接觸遭鼠糞尿污染帶有病毒飛揚的塵土物體,或被帶病毒齧齒類動物咬傷,即可能受到感染。

預防漢他病毒最有效的方法爲「不讓鼠來、不讓鼠住、不讓鼠吃」,若民衆在家中發現鼠類排泄物應先配戴口罩橡膠手套及打開門窗,並以稀釋漂白水(100cc市售漂白水+1公升清水)潑灑於可能被污染的環境,待消毒作用30分鐘後再行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