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臺灣ETF起飛 陳沖憶流金歲月的故人舊事

依據投信投顧公會的資料,國內ETF投資人的總數,已於今年三月超過共同基金投資人的總數。前行政院長暨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陳沖表示,猶憶十七年前,國內第一支ETF臺灣50啓動時,我在典禮致詞,當時因國人對Exchange Traded Fund仍屬陌生,爲加強印象,我表示ETF也可寫爲Expect Taiwan Fly,希望臺灣金融從此起飛! 此一說法,當時也引起媒體的注意。如今ETF確已飛入雲霄,當時出力人士,部分已引退,部分已棄世,但資本市場創新的精神常在,創新的動能不衰。

陳沖撰文指出,十七年時間,從國人對ETF一無所知開始,到超逾共同基金,一路走來,自然諸多感觸。今年六月二十五日,國內第一支ETF將發行滿十七年,在屆滿十七歲前,完成超逾前輩(共同基金)的里程碑,值得一書。

2002(民國91)年2月,內閣改組,我離開政務次長公職,適時補實臺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一職。在此之前,交易所董事長都是歷任董事長職場上最後一份工作,換言之,有點養老意味,不過當年我還在early fifties,總思金融市場持續有所貢獻。就任之初,看到交易所同仁前一年的一份研究報告,「ETF在臺灣發行交易之可行性研究」。ETF的報導,以往在國外財經雜誌也曾看過,但似懂非懂,看報告具名者三人(徐樹滋葛思惠陳正斌),遂請來主管一談,瞭解是被動投資(Passive Investment)的產品

早年在銀行服務時,曾參與國內第一家投信公司的設立(1983),對共同基金略有了解,當時對這種集合投資的概念,固然驚豔,但總覺得散戶無力介入投資決策,而共同基金買賣手續費偏高,客戶不無怨言。在與徐樹滋經理與汪萬波副理一談後,感覺ETF正是解決多年困擾的金融產品,當下決定着手推動。

ETF,當時中文譯名初步定爲指數型基金,顧名思義,當然要以指數爲標的,臺灣股票市場本有指數,但因將全體股票納入,沒有掌握重點,代表性也不足,如另訂指數,又恐投資人陌生。正好臺灣證交所與倫敦證交所(LSE)簽約結盟,故利用此機會與其子公司富時公司(FTSE)此一專業提供指數服務的機構進行合作。雙方合組委員會,共商成分股,並在臺港輪流開會,交換經驗,且藉此建立臺灣50之國際名聲

有了指數,又需要覓一投信公司爲合作伙伴,以該指數爲標的,進行商品設計。同仁表示寶來集團白文正董事長及其團隊,研究被動投資之ETF已有一段時間,由專業及經驗言,最爲理想。白董本舊識,對新金融商品有強烈的興趣與意願,一拍即合,白董又願投入人力物力,進行市場整合,諄諄君子,令人敬佩。可惜天不假年,六年後白董辭世,未能親見ETF超越共同基金的一日,至爲可惜。

近年來ETF的商品結構,不再僅被動式的投資管理一籃子股票,目前市場上ETF琳瑯滿目,例如商品型、槓桿型、反向型及結構型等,投資人、甚或參與者都不甚清楚風險所在,在急速成長時,也造成不少投資糾紛,未來物極必反,反璞歸真,也未可知,祝福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