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士頓發表「當不掉的記憶」微電影 用 11分鐘讓你掉淚

記者洪聖壹臺北報導

「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駕馭海洋,但至少,可以讓夢想遠航。」在去年風靡全球的《記憶月臺》之後,金士頓今年在歲末年終即將來臨之際,發表最新微電影《當不掉的記憶》,影片當中刻意以黑白畫面呈現「現在」,用彩色畫面描述過去,全片用「八十八個琴鍵贈我兒」穿越 18 年的父子記憶,再創屬於臺灣人的經典

▲《當不掉的記憶》微電影。(影片/取自YouTube)

《當不掉的記憶》的時代背景爲 90 年代,主要以一間香港老當舖爲背景,用一張當票,透過當鋪老闆的雙眼,見證一對父子之間的情感,全片原汁原味呈現兩岸三地轉運站- 香港的經典場景,用短短 11 分鐘,呈現動人父子情

▲《當不掉的記憶》微電影以一間香港老當舖爲背景,用一張當票,透過當鋪老闆的雙眼,見證一對父子之間的情感,用短短 11 分鐘,呈現動人的父子情。(圖/記者徐文彬攝)

金士頓亞太區副總陳思軻表示,身爲一個科技人,怎樣結合產品跟人,怎樣用產品來說故事,尤其如果拍攝一個廣告、電影,過程中幾乎看不到產品,卻可以讓產品印象留在觀衆心中,這樣子就可以真正達到目的,在廣告公司建議之下,於 2013 年拍攝《記憶月臺》,全部都是 MIT(臺灣製造),在當初獲得很好的迴應。所以金士頓今年希望再接再厲繼續拍攝,不過由於《記憶月臺》得到很多的獎項大家壓力都很大,最後催生出《當不掉的記憶》,可說遠遠超出當初想像的效果,希望能夠真正用臺灣文化水平,征服全世界

▲金士頓亞太區副總陳思軻表示:「廣告最高境界,就是整個廣告都沒有產品,但是觀衆一看就知道是哪個品牌拍攝的」。(圖/記者徐文彬攝)

此外,現場更進一步公佈幕後拍攝花絮,透露影片當中 18 年前的香港西環經典場景,跟去年的《記憶月臺》當中的英國火車月臺一樣,也都是在臺灣打造而成,金士頓希望透過微電影,看到臺灣文創的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