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心竭力爲羣衆做好事辦實事”
在林芝市察隅縣西南部,有一個名叫上察隅的邊陲小鎮。這裡風景秀麗、資源豐富、民風淳樸,是個宜居之地。對於曾擔任上察隅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的常小青而言,這裡是他的“家”,這裡的各族羣衆是他的“家人”。
自擔任上察隅鎮黨委副書記、鎮長以來,常小青堅守初心使命,用日復一日的付出,贏得了羣衆的交口稱讚。“我想實實在在爲老百姓乾點事。”常小青說。
他的心中裝着羣衆的安危冷暖。
“我們村的土地是我們祖祖輩輩生活的根本所在,怎麼能出讓呢?”“我們不同意,沒有土地,哪會有收入?”
時間回到2022年的一天,上察隅鎮松林村文化活動室內人聲鼎沸。爲着力推進國家固邊興邊富民行動示範區創建,察隅縣計劃在上察隅鎮松林村選址新建搬遷村——永寧村,但松林村羣衆認爲搬遷選址影響到了自身利益,徵地工作一度陷入停滯狀態。
常小青深知,發揮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是打贏這場攻堅戰的“制勝法寶”。於是,他帶領鎮黨委一班人先做村“兩委”和黨員的思想工作,引導大家講信念、顧大局,再通過黨員輻射帶動羣衆改變觀念。同時,開展走訪調研,深入每家每戶瞭解大家的想法和顧慮。
那段時間,他帶領包片、包村幹部起早貪黑入戶走訪,與羣衆溝通,宣傳相關政策、傾聽意見、要求和困難。
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記得密密麻麻——益金家四郎江村大學畢業還未找到工作,也瞭解不到相關就業信息;德西常年患病,兒女都在外務工,生活困難;益西旺姆家僅靠6畝地生活,要是出讓土地,生活怎麼辦……
“幹工作,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常小青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面對筆記本上記錄的羣衆困難,他能現場解決的就立馬解決,不能馬上解決的就回到鎮裡召開會議研究解決辦法。在常小青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羣衆最終同意出讓土地。搬遷羣衆入住後,他還組織松林村黨支部幫助搬遷羣衆採集薪炭、開墾土地,營造了支部引領、黨員帶頭、羣衆參與的良好氛圍。
如今,站在高處眺望,入目可見永寧村76戶421名羣衆生活煥然一新,大家和睦相處,互幫互助,以實際行動做神聖國土守護者、幸福家園建設者。
“書記啦,謝謝你,我現在住得很好。”“好,好,過些日子我去看您……”短短的一通電話,平常的幾句話語,是羣衆對常小青最大的認可。
那是2022年7月的一天,還在辦公室批閱文件的常小青接到電話:“鎮長,松林村突發民房火災,火勢嚴重……”來不及聽完彙報,常小青奪門而出。路上,他沒有說一句話,只是不停地催促司機開快點。
到達現場,映入眼簾的是一棟兩層的樓房已被熊熊火焰吞噬,松林村黨員羣衆正在滅火救災。一旁的空地上,一位老人無助地癱坐在地上,臉上沒有一絲表情,旁邊的家人早已淚流滿面。
常小青一邊扯着嗓子喊“大家注意安全”,一邊安排人指揮現場,然後急切地走到老人身邊。他蹲在老人旁邊,沒有說一句話,只是緊緊地握着老人的手。過了好久,有人來彙報:“不知道起火原因,突然就燒起來了,村裡趕緊召集黨員滅火,現在火已撲滅,好在沒有人員傷亡,但是東西都燒沒了。”
莫名的一場大火,把160平方米的房屋燒成灰燼,導致仁青老人一家11口居無所、食無粟。
暫時安頓好仁青老人一家後,常小青第一時間向鎮黨委書記彙報,經過會議研究決定對仁青老人一家給予民政救助,幫助其渡過難關。他也多次自掏腰包爲老人一家送去米麪油等生活物資。
但這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常小青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工作之餘,他積極對接上級相關部門,聯繫本地企業愛心援助。在多方支援下,最終募集30餘萬元新建了一棟160餘平方米的新房。現在,仁青老人一家11口在新家開始了新的生活,其樂融融。
“如今,我雖然已經調任其他崗位,但我爲民服務的初心永遠不變。”常小青堅定地說,“我將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上,盡心竭力爲羣衆做好事、辦實事,以實實在在的工作成效讓羣衆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