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思維-政府體制與統計數據操弄

然而,不論是民選政府或是獨裁政權,執政當局爲了政治上的利益,或多或少都有誘因去操縱統計數據,特別是民衆往往會用經濟發展的狀況,來評斷政府施政表現的好壞,這讓所有領導者都會想方設法誇大經濟繁榮(GDP成長)的情況,來贏得人民的支持。

儘管各國的統計數據都離真實情況有一些距離,民主政體提供的統計資訊通常會比獨裁政權更接近事實,一個關鍵原因是,民主國家在制度上有一整套相互制衡的機制,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約束操弄統計數據的行爲。例如:新聞自由讓各類媒體得以審視這些數據,定期選舉與政黨競爭讓反對黨有能力監督官方給予的資訊,而言論自由也能讓社會大衆透過自身的影響力討論訊息的可信度。因此,即使政府數據有偏離真相的傾向,公民社會也有機會糾正錯誤訊息,並讓正確的資訊得以傳播,像是近期熱門的稅收「超徵」議題,根據執政黨的宣傳,彷彿政府去年收支盈餘高達4,500億元,然而在民主社會公開討論下,社會大衆也得以明白若是考慮過去幾年透過「舉債」編列逾2兆元的特別預算,所謂的盈餘也只是假象。不過,這些制衡機制在獨裁國家裡,很大程度上都不存在。

芝加哥大學Luis Martinez教授在其近期的研究就指出,獨裁政權公佈的GDP成長率平均來說會比實際增長誇大35%,也就是說,如果實際GDP成長率是1%,獨裁政府會公佈1.35%。他利用夜間光照亮度作爲經濟活動的代理指標。比較不同政治體制間,官方公佈的GDP成長率與夜間光照亮度成長率的關係,他發現在同樣的夜間光照增長率下,獨裁政權報告的GDP成長明顯高於民選政府公佈的成長率。

舉例來說,北韓公佈的經濟成長大多爲正,即便在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下,其官方報告的GDP成長率仍是正的達1.1%。但若是觀察其夜間光照圖,則會發現北韓境內大部分的地區都是黑暗的,亮度成長不增反減。另一個經常被提及的例子是中國經濟數據造假,中研院院士謝長泰教授與其合作者利用夜間光照、電力消費與鐵路貨運量等政府不容易操弄的資訊,建構一個真實經濟成長的指標,他們發現近年來中國政府公佈的實質GDP成長率,平均來說每年約至少虛報2個百分點,且數據謊報的現象在景氣衰退時更加嚴重。

數字會說話,但不一定是真話,對於任何統計資訊,我們都要思考其真實性,特別是獨裁政權發佈的。政府篡改統計數據的行爲,長期來說不但重創其公信力,也因發佈的數字無法反映真實現況,讓依賴這些資訊做決策的民衆與廠商無所適從。造假資訊產生的社會成本,可由近日中國政府面對新冠疫情爆發,隱匿相關資訊明顯看出,依照2022年12月30日中國國家衛健委公佈的數字,全中國只有新增5,500個確診,以及1個死亡病例,比臺灣相對應的數字還要低了許多。由於這些資訊與一般人的認知相距甚遠,民衆面對如此「輕微」的疫情,非但沒有恢復經濟活動,反而更加擔心疫情,開始大量搶購藥品,面對如此不透明的疫情資訊,各主要國家也只能針對中國旅客採取嚴格的篩檢,以防疫情輸入。

總的來說,執政者操弄統計數字,最終只是掩耳盜鈴,徒增不必要的困擾,並無助於解決實際問題,唯有開誠佈公讓人民知道真實情況,纔有機會結合公民社會的力量一同面對國家當前重要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