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英生帶頭歧視 學者:臺灣教育太強調成績

臺大原住民學生反歧視行動小組19日在校內舉辦短講活動,針對日前臺大學生會舉辦「言論自由月」活動,卻出現「火冒4.05丈」布條涉歧視一事表達訴求,呼籲臺大學生會向原住民族學生道歉。(中央社)

針對臺中一中、臺大接連發生學生歧視族羣及性別的事件,學者表示,菁英學生做了最壞示範,更可能帶給中小學生不良影響。而臺灣教育太過強調競爭,勝出者自以爲有特權去貶抑輸家,進一步導致他們做出歧視性的言行。

東吳大學社工系教授洪惠芬說,臺灣2014年就簽署人權公約,並努力將公約精神放入國內法中,以消除種族歧視。不過從臺中一中學生的「烯環鈉」事件、臺大學生「火冒4.05丈」及歧視性別事件,都顯示社會觀念還未趕上人權發展的腳步。

洪惠芬說,臺灣的教育太強調成績及競爭,而人權被當成只是知識,跟成績關聯性不大,因此學生就不會將這些內化到生活中。一些菁英家庭的孩子,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沒有太多機會去認識跟自己不一樣的人,因此也無法去理解或尊重不同族羣。

臺大學生做出歧視性言論引發撻伐後,他們說只是開玩笑,並未對特定族羣有惡意。對此,洪惠芬說,言論自由是人權的一部分,但言論自由不包含仇恨性言論,臺大學生沒有資格用歧視性別及種族的方式來彰顯自己的優越。

臺大社工系名譽教授王麗容表示,學生參與學生自治選舉,透過政見發表公開意見,卻詆譭不同性別或性傾向者,甚至接近性騷擾界線,讓人憂心推動多年的性別平等教育變成倒退走。

王麗容表示,第一學府的學生做了最壞示範,更可能帶給中小學生不良影響。而事實上,不只臺大學生,過去也發生臺大教授出的考試題目涉及性別歧視。顯然,如何讓師生尊重及瞭解不同族羣,在教育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