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出最兇女人病!新型非侵入式檢測 趁早剷除子宮內膜癌

揪出最兇女人病!新型非侵入式檢測 趁早剷除子宮內膜癌。(示意圖/Shutterstock)

「6分鐘護一生」的子宮頸抹片篩檢口號,早已爲臺灣女性熟知。這些年來,國內防治子宮頸癌有成,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致病機轉與子宮頸癌完全不同的子宮內膜癌,發生率明顯竄升,更被稱爲「最兇女人病」。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院長賴鴻政醫師表示,以往要確認是否罹患子宮內膜癌,只能仰賴陰道超音波或侵入式的內膜切片、子宮腔鏡檢查或子宮內膜搔刮手術等,讓許多婦女畏懼檢查。所幸基因檢測技術漸趨成熟,已有非侵入型檢測問世,以子宮頸細胞檢體中特定基因的甲基化特徵,做爲篩檢子宮內膜癌的輔助工具檢驗結果可提供醫師評估是否進行下一步侵入性內膜採樣的參考。

●子宮內膜癌確診繁複 但早期發現開刀切除 預後良好

賴鴻政醫師表示,子宮內膜癌爲女性生殖道的3大惡性腫瘤之一,在臺灣發生率已超越子宮頸癌、卵巢癌,成爲臺灣第一大婦科癌症,主要的治療方式是開刀切除子宮。

子宮內膜癌9成患者早期主要症狀爲子宮異常出血,尤其是停經後出血,就是最典型的症狀。不過賴醫師說,也有患者癌變發生在停經前後,這時候就呈現不規則的陰道出血,患者常會掉以輕心;更糟的情況是,也有少數病患完全沒有症狀,因此發現得晚,預後當然相對不好。

雙和醫院副院長賴鴻政醫師說,分析子宮內膜癌新確診個案,其中四成已到晚期,由於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因此五年存活率不到五成。如果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五年存活率便可高達九成。(圖/樑惠明攝)

家族病史、50歲以上、肥胖、未生育婦女是高危險羣

賴鴻政副院長表示,子宮內膜癌主要好發於50~70歲女性,且多數爲停經後婦女。由於後天環境影響爲子宮內膜癌的主要致癌原因,隨着飲食生活習慣西化,近年來子宮內膜癌的發病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目前研究認爲,子宮內膜癌的發生與肥胖、長期雌激素暴露、高血壓糖尿病有關,而其中2~5%的病人則帶有家族遺傳基因

哪些人是子宮內膜癌高危險羣。(圖/東生安蓓基因檢測提供)

●新型基因檢測 非侵入性一抹二測 揪出早期癌變

子宮內膜癌因缺乏像子宮頸抹片或乳房攝影、超音波等非侵入性的篩檢工具,造成早期診斷困難,每年的死亡人數僅次於卵巢癌,高居婦癌第二。

賴醫師提到,要確認子宮異常出血的患者是否罹患子宮內膜癌,以往只能仰賴陰道超音波或侵入式的內膜切片、子宮腔鏡檢查或子宮內膜搔刮手術等。根據醫學研究指出,侵入性檢查常存在許多風險,包括採樣失敗、子宮穿孔引起出血與發炎、子宮腔沾黏、子宮內膜受損及腹腔臟器受傷等問題。同時根據統計,50歲以上婦女,每8.4次侵入式的檢查,才能確診1位內膜癌病人,讓患者對侵入性檢查心生畏懼,往往延誤了子宮內膜癌的確診時機

爲了提高患者檢測精準度並且降低風險,賴鴻政醫師與研究團隊分析350個子宮內膜癌,約1億4千萬個甲基化基因序列訊號,篩檢出180個基因,證明其中BHLHE22、CDO1、CELF4三個基因,在子宮內膜癌的組織中發生高度甲基化現象。若3個基因中有任2個基因檢測結果爲高度甲基化化反應,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是一般人的236倍。這項研究結果刊登在國際知名醫學期刊《臨牀醫學研究》,爲臺灣醫學檢測科技的重要成就

由此研究根基,研究團隊結合生物資訊與基因體學,以傳統抹片爲基礎,搭配特殊甲基化基因生物標記檢測的「安蓓基因檢測」問世,可作爲癌症診療的指標

「我曾有一位病人反覆出血,在別的醫院做了多次侵入採樣,也找不出問題,輾轉來就醫時,依照病情和病史,強烈懷疑可能是癌變,就建議她做基因檢測,結果出來果然高度風險,再做一次內膜切片,這才確診子宮內膜癌。」

賴醫師表示,抹片型基因檢測結果能協助醫師診斷,大幅減少求診患者非必要性侵入檢查的次數,同時也能爲高危險羣提早把關揪出癌變,定期追蹤早期治療,讓常被忽視的最兇女人病無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