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宮山與美相遇

九宮雲中湖晨景。

知道九宮山,是因爲李自成。像我這樣出生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人,大抵對李自成的故事耳熟能詳,姚雪垠的長篇小說《李自成》曾風靡一時。

不過,踏進山門才知曉,如果把九宮山比作一部書,李自成只是其中一章。九宮山之美,自然美,人文美,美不勝收,不可方物

九宮山,位於湖北省咸寧市通山縣幕阜山系中段,鄂贛交界處,海拔1600多米。《辭海》雲:“山巒九重,故名九宮。”《太平御覽》雲:“晉安王兄弟九人建九宮於此,故名。”素有“廬山天下秀,鍾靈數九宮”美譽

夜入深山。翌日,天光放亮,步出酒店,迎面與一泓湖水相遇。九宮山的湖有個好聽的名字,叫“雲中湖”,雖然不是很大,卻見波光粼粼,白雲飄飄,湖畔大樹參天,綠葉婆娑,有三兩遊人沐浴晨光,徜徉漫步,別有一番情致

山不在高,有水則靈。清泉飛瀑池潭,是山色秀麗的徽標。兩天後,我們在九宮山內的石龍峽幸有此賞。兩山夾峙,危巖高聳,峽谷蜿蜒一線,幽深狹長。峽谷其實是水道,溪流或淙淙或汩汩,斷壁處則瀑布垂掛。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堅硬的石山卻蘊藏着柔軟且取之不竭的水,想想真是奇妙。山孕育了水,水反哺了山,潤澤了一山的蔥蘢蓊鬱,綠的樹、翠的竹、青的草。不僅如此,水流出深山,支支脈脈,匯成小江小河、大江大河,成爲生命之源、萬物之母。故老子嘆曰:“上善若水。”

水分上升,則沛然成雲。九宮山的雲,是天空的主角。那天午後,我獨自一人沿雲中湖走到山上,在半山腰的棧道上駐足,手扶欄杆,向遠處的天空眺望。只見白雲朵朵,一簇簇,一片片,一團團;有的稀疏散淡,有的厚實綿密;有的是流雲,快速飄移,有的是積雲,緩慢變幻。忽然雲層變厚,彷彿在棉絮中注入了一滴墨汁,染成了黑雲。我長久地凝視着一塊雲團,似有各種面孔不斷變來幻去。我彷彿看到了故去的母親的面影,眼微閉,嘴微張,突然眼眶發熱,泫然欲涕。可惜,只有幾秒鐘那朵雲又變幻成另一種模樣了。

天下名山僧佔多,九宮山也不例外。而且一山兩教,佛教道教均有道場

雲中湖北岸有一道觀瑞慶宮。1187年,南宋道人張道清在九宮山開闢道場,創立了道教玄門御製派,建有欽天觀。1204年,南宋寧宗皇帝賜名欽天瑞慶宮,從此成爲元明清幾朝的皇家道場,九宮山遂成爲中國五大道教名山之一。

富麗堂皇大殿左側,有一座顏色灰褐暗舊的古建築,塔狀,名叫真君石殿。鐵頂鐵瓦石身石檐,古樸凝重,據說是供奉張道清真身之處距今已有800多年了。原有九層,現在只剩三層。這座真君石殿雖然殘破,但因爲是南宋時期的遺存,故分外珍貴。古舊之美,驚心動魄,就像一位歷史老人,見證了人世間的歲月滄桑和風雨變幻,默默無語,卻洞察一切。

無量禪寺距瑞慶宮不遠,開車十幾分鍾就到了。無量壽禪寺是阿彌陀佛的道場,依山而建,地勢陡峻。站在大殿前的平臺上,俯瞰茂林修竹,千壑競秀,遠眺山巒起伏,狀如奔象。天空中祥雲朵朵,陽光照射下透着金邊。時有清風拂面,令心底澄澈,塵慮俗念頓消。

來九宮山,是定要去李自成墓看一看的。

從雲中湖駐地出發,沿山路蜿蜒而行,一個半小時到達闖王陵。墓地在牛脊嶺小月山山陰坡底,青山肅穆,草木蔥蘢,一派清幽。墳丘不大,上面稀稀拉拉長着青草。墓前佇立着一塊石碑,上刻郭沫若手書的“李自成之墓”五個大字。

在這靜穆山坳裡,心頭漫起一股濁重的愴然之感,腦海中浮現出一個頭戴寬檐氈帽身騎高頭駿馬的形象,鷹隼一樣的目光,英氣逼人,有一種悲壯之美。此時的九宮山,也變得愈發耐看,愈發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