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不想多花錢?農業部:公糧提高5元至少多編91億
立法院上會期通過主決議要求農業部應把公糧收購價提高5元,農業部並未在2025年編列預算也是導致總預算卡關的原因之一。(報系資料照)
立法院上會期通過主決議要求農業部應把公糧收購價提高5元,農業部並未在2025年編列預算也是導致總預算卡關的原因之一,農業部於17日的專案報告指出,提高公糧收購價格約要增加91億至116億元預算,更會使目前超出的稻作面積增加約3萬公頃。
依專案報告指出,公糧提升5元會大幅增加政府財政支出:公糧收購價格增加 5 元,種稻面積預估增加 3 萬公頃達 27 萬公頃,收購經費需要 177.5 億元,每年至少增加 91 億元。如果維持種稻面積 25 萬公頃,轉作休耕獎勵金亦須同步提高,則每年收購經費至少需增加 48.4 億元,加計轉作休耕獎勵金每年需增加 62.1億元,合計至少需增加經費 111億元。
報告表示,短期內糧價雖上漲,由於推升種稻誘因,導致原雜糧農民轉爲種稻,稻作面積增加,長期將導致糧價下跌:以100年提高公糧價格經驗,稻作面積從 24.4 萬公頃逐年增加到2017年最高 27.5萬公頃,造成稻米產銷嚴重失衡,糧價跌到十年內新低,2020 年每百臺斤加權平均價 923 元甚至較2010年的 926 元低。公糧收購量暴增至十年新高,2019年公糧收購量 57 萬公噸,遠高於 2010年公糧收購量 19 萬公噸。另由於種稻誘因推升,導致原來轉作雜糧農民又回來種稻,過去幾年政府轉作雜糧作物成效將走回頭路。
農業部說,主要繳交公糧的人數及數量僅 3 成,銷售市場數量及人數約佔7成,亦即銷售民糧稻穀數量遠大於公糧數量,提高公糧收購價格刺激生產,量多價跌,對於 70%銷售民糧反而無受益。例如東部地區 90%農民不繳公糧,均以生產優質品牌米方式行銷,其契作價格亦比公糧價格爲高,故該地區農民反而不贊成提高公糧保價。
農業部強調,調高後恐帶動產業鏈相關其他投入成本(如整地、秧苗、肥料、農藥、地租、工資等)成本「再度」同步上漲,農民收益反而被稀釋;其他農業產業無法受益:生產成本提高不僅只有水稻,水稻以外產業無法直接受益。另因公糧價格提高,帶動整體產業生產成本也增加,收益反而減少,並排擠相關產業預算。
農業部稱,「1 集、2 轉、3 加 3」措施,預估推動3 年後,換算產地幹谷市場價格預計每公斤可提升 3 元以上,所需經費每年約 16.5 億元,相較提高公糧收購價 5 元,花較少的經費,達到真正提升整體稻農收益,調整稻米產業結構,農業永續發展,確保糧食安全自主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