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禮夫人與穿裙子的男孩
●Paul,工程人員
教育部12年國教課綱審議委員會日前討論自然領域課程綱要,爲尊重性別平等,決議通過「居禮夫人」(Madame Curie)譯名改用全名,引起軒然大波。
話說9月16日會議當天,一名在我國性別平等教育居重要席位的學者,爲了將在自然課綱融入性別議題,建議將兩名研究DNA有貢獻的女姓科學家納入,爲彰顯完整身份,不要只冠夫姓或或改夫姓後的姓氏,另一位委員接着建議,居禮夫人也要以全名Maria Skłodowska-Curie(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禮),而不是隻有「居禮」。會中投票通過此案後,教育部又宣稱不改,因惹議太大。
居禮夫人祖籍波蘭,嫁做法國婦人,她與丈夫皮耶‧居里(Pierre Curie)「發現了鐳和釙,提純鐳並研究鐳的性質」,1903年獲頒諾貝爾獎。當時,科學界對女性科學家仍持懷疑,本不想提名居禮夫人,居禮先生獲悉後嚴正抗議,「如果不提名我妻子,那也不用提名我。」居禮夫婦同心同行,亦同時獲獎。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居禮夫人所設計名爲「小居禮」的放射線治療車,及利用鐳的放射來治療惡性腫瘤的「居禮療法」,救活了上百萬人。她生前,在法國及波蘭兩地創辦「居禮研究所」,顯然,居禮夫人也遵循夫婿母國法國文化「冠夫姓」。
她的偉大不凡,不僅在科學成就,更在她的女性身份。各地爲紀念她而立的研究單位、獎學金、博物館,她女兒爲她寫的傳記,均以「居禮夫人」爲名,她在波蘭的故居今爲「居禮夫人」博物館。科學界則以Ci作爲放射性強度的單位、化學元素鋦(Curium, Cm, 96),來紀念居禮夫婦。其實居禮夫人百年前就指出,「家族的人互相聯繫在一起,才真正是這個人世唯一的幸福。」
另一樁「性別」爭議,是「穿裙子的男孩」繪本事件。9月中旬一位媽媽發現龍安國小廁所貼上推薦給15歲(國中生)孩子看的《穿裙子的男孩》繪本海報,向學校反映「不適齡」,校方將故事書下架(現已上架)。此事曝光後,媒體及網民議論隨即朝着「變裝、跨性別」打轉,另一國小男校長還趁勢穿上裙子力挺。
在離婚率高居亞洲第一的臺灣社會中,這繪本給了很重要的提醒,但校方海報內容、男校長穿裙子及網民議論,單單旋繞在「變裝」,幾乎淹沒了主人翁、父母異離的12歲男孩內心「思念媽媽」的吶喊,他穿上裙子,是他對母親的失去及需要未被聽見也未獲幫助下,而轉化出的行爲。這繪本反應了破碎家庭、家庭功能不彰的孩子們對父母的基本渴望及所處困境。
以上兩件事,給臺灣上了兩堂性平教育課,一是居禮夫人的偉大,其實不會因稱呼而改變;二是「穿裙子的男孩」面對失去母親的難題,不見得變裝就能解。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