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控條約終續簽,美俄戰略再博弈

2021年6月16日,美國總統拜登於俄羅斯總統普京於日內瓦會晤,雙方在會後就戰略穩定發表了聯合聲明,就戰略核穩定達成共識,稱雙方共同目標之一爲減少核戰爭威脅。同時,聲明中還提到了近期兩國延長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稱其體現了雙方對控制戰略核武器的承諾。

今年2月3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發佈聲明稱,美國與俄羅斯同意延長《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5年時間,有效期至2026年2月5日,條約內容保持不變。同日,俄羅斯外交部發表聲明說,俄美雙方當天互換外交照會,完成延長《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有效期協議的相關內部程序,協議即日生效。

作爲目前美俄之間唯一存續的軍控條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的命運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在條約成功續簽的背後,有美國拜登政府急於“推翻重建”的形式需要,也有俄羅斯營造非對稱優勢的戰略訴求。隨着拜登政府的上臺,一場美俄之間新的戰略博弈悄然展開。

軍控條約的“前世今生”

2009年4月,時任美國總統的奧巴馬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發表“無核演說”。在演說中,他承諾將在任期內致力於削減核武器,以期實現一個“無核化”的世界。在奧巴馬政府的不懈推動下,2010年4月8日,美俄兩國元首在“無核演說”發表一週年之際重回布拉格,正式簽署《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

條約規定,美國和俄羅斯只能在各自境內部署進攻性戰略武器,且兩國每年必須交換2次有關彈頭和運載工具的數量信息。自2011年起,雙方要在7年內將洲際彈道導彈的數量降至700枚,潛射彈道導彈的數量降至700枚,重型戰略轟炸機的數量降至700架,核彈頭數量降至1550枚,並將用於發射核彈頭的已部署和未部署發射工具數量降至800個。與2002年美俄兩國在莫斯科簽署的《戰略攻擊武器裁減條約》相比,這份《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對核彈頭數量的裁減力度更大。在奧巴馬看來,新條約的簽署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將決定今後數年全球範圍內的軍控進程

然而,隨着特朗普於2016年當選爲美國總統,美國的戰略重心隨之向“大國競爭”轉變。在特朗普政府擴充軍備,大力研發核武器的背景下,曾經簽署的一系列國際安全條約成爲拖累美國提升軍事實力的“絆腳石”。因此,特朗普政府一反奧巴馬時期控制軍備的戰略主張,開始在“毀約退約”上不遺餘力:2018年5月,美國宣佈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2019年8月宣佈退出《中導條約》;2020年11月宣佈正式退出《開放天空條約》。“退約退羣”不僅給國際軍控體系帶來沉重打擊,也使《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的命運岌岌可危。

自2019年《中導條約》失效以來,俄羅斯反覆就《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的續簽問題與美國溝通,然而特朗普政府卻始終態度冷淡。就在外界普遍認爲條約將會廢止之時,拜登的上臺讓曾經渺茫的續約前景迎來新的轉機。

美國:“推倒重建”刻不容緩

在宣佈角逐2020總統大選之際,拜登公開了自己的執政理念,即:服務“建設國家”的勞動者,和捍衛有助於彌合社會分歧的美國價值觀。雖然“特朗普時代”已經落幕,但特朗普給美國帶來的“創傷”卻仍未彌合。內政上,新冠病毒流行給美國國內帶來的衝擊仍在持續種族主義擡頭加劇了美國社會的動盪。1月6日,數千名特朗普支持者強行闖入國會大廈,以阻止參議院確認拜登當選總統,這場暴力事件讓美國社會的深刻危機和加劇分裂的現狀暴露無遺。外交上,奉行“美國優先”理念的特朗普政府強行“退約退羣”,不僅讓美國的聲譽一落千丈,而且嚴重破壞了與傳統盟友間的關係

在同意延長《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的同時,執政月餘的拜登簽署了數十項行政令,涉及“重新入羣”、修復關係、防控疫情等多個方面,幾乎每條政令都是對特朗普政策的“推倒重來”。而保住《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既是拜登政府主張軍控、維護軍控體系的一次嘗試;也是其挽回美國形象,平衡美俄關係的起點。

冷戰以來,美國兩黨在軍備政策上始終相互對立。不同於美國共和黨反對軍控、支持軍備競賽立場主張,民主黨一貫認爲軍備控制有助於鎖定美國的軍事優勢。同爲民主黨陣營的奧巴馬和拜登在軍控政策上一脈相承。歷經9年的政治更迭,拜登管控軍備的立場始終未變。作爲奧巴馬政府的“政治遺產”,《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對美俄核武器數量的限制依然符合拜登政府在軍控方面的立場主張。

同時,條約的續簽對美國有着積極的現實意義。一方面,特朗普“退約成風”的行爲極大損害了美國盟友們對美國的信任感認同感。而拜登續簽軍控條約、重返“伊核協議”等一系列舉措無疑緩和了盟友對美國產生的信任危機。就在條約續簽的次日,北約就立即表態歡迎並完全支持條約延長5年,美國同北約盟國間的關係暫時得以穩定。另一方面,美國戰略核力量現代化進程已經落後於俄羅斯。有分析指出,美俄在覈武器現代化上存在不對稱週期,若條約失效,俄方或在未來數年內獲得相對優勢,而延長條約則能確保美方有效的核威懾。在這樣的背景下,條約的延長能繼續對俄戰略核力量的發展加以限制,爲美國爭取趕超時機。

俄羅斯:持續營造非對稱優勢

不同於美國政府在覈戰略上的反覆變化,俄羅斯始終把發展三位一體的戰略核力量作爲國家安全的基石。2020年11月,普京在國防部、聯邦機構和軍工綜合體負責人蔘加的會議上強調:“儘管軍事威脅不斷變化,但三位一體核力量仍然是俄羅斯安全最重要和關鍵保證。”從2012年到2020年,俄羅斯戰略核力量的現代化列裝率從37%增長至86%。在美國頻頻挑戰俄羅斯安全利益的背景下,俄軍優先發展能對美國形成不對稱優勢的核力量,旨在不斷增加與美國戰略博弈的勝算籌碼。

而《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的續簽不僅沒有限制俄羅斯加快戰略核力量現代化進程的步伐,反而給俄羅斯的軍備發展帶來更多的紅利。冷戰期間,美蘇大搞軍備競賽,身陷“競賽泥潭”的蘇聯因爲實力不濟最終經濟崩潰、走向解體。有了蘇聯解體的前車之鑑,綜合國力仍處於下風的俄羅斯顯然不想重走與美國“軍備競賽”的老路。對俄羅斯而言,條約中對美俄核武器數量的限制,無疑使兩國在覈力量的比拼中跳出了“憑量取勝”的老路,也爲“憑質取勝”的俄羅斯爭取到更多的精力

作爲一項10年前制定的軍控條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中的很多內容已經落後於時代發展。近年來,俄羅斯在新型戰略武器研發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包括“波塞冬”無人潛航器、“匕首”高超聲速空地核導彈在內的一系列新型戰略武器並不在《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的武器定義範圍之內,但這些戰略武器在覈動力的加持下威力驚人。未來,隨着俄羅斯在新型戰略武器研發上的突飛猛進,條約在內容不變的情況下對俄羅斯戰略覈實力的約束只會越來越弱。而在俄美關係急劇惡化的背景下,爲了營造非對稱的戰略優勢,俄羅斯還會在發展戰略核力量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新的發展週期,美俄關係難逃“冰點

隨着拜登政府的上臺,美俄關係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週期。然而,雖然美國與俄羅斯在軍控條約的續簽問題上達成了共識,但兩國在戰略認知、國際秩序和意識形態上的根本分歧並沒有得到消除。

而美俄間“劍拔弩張”也將激化美俄間的軍事對抗。拜登在勝選後反覆強調,要聯合歐洲盟友補足北約在“波羅的海三國-波蘭-黑海”一線的軍事劣勢,遏制俄羅斯軍事擴張之意不言而喻。就在拜登執政不久,美國及土耳其兩國軍隊就直抵俄羅斯的門戶黑海展開聯合演習,而美國聲稱此舉爲加強北約的“不對稱優勢”。拜登團隊的已經回到了“強化對俄前沿軍事存在”的老路,未來,俄羅斯與北約在前沿一線的對抗將不可避免。(張靖鬆黃滌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