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盛投資廖梓君:企業要審時度勢,認真考慮併購退出
一個多月前,資本市場推出的 “一攬子” 新政爲市場注入了強勁的信心與希望,其中對上市公司併購重組的政策支持尤爲突出,這給創投圈帶來了更高的期待。近一個月以來,業界對於併購退出的討論熱度空前高漲,衆多機構已開始緊密聯動券商等中介機構,積極爲被投企業尋覓合適的 “買家”,以實現儘快退出並回籠資金,向有限合夥人(LP)有所交代。
“我們的投後管理部門近期頻繁奔波於各地,逐一深入瞭解被投企業的發展現狀,細緻摸底併購退出的可行性。”君盛投資董事長廖梓君近日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當前局勢下,許多企業都適宜以併購方式退出,隨着新政的落地實施,併購退出有望逐漸成爲創投基金的重要退出途徑。
鼓勵上市公司併購有助於化解創投退出 “堰塞湖” 難題
證券時報記者:9月24日,一攬子超預期的重磅利好政策聯袂出爐,您認爲其在創投行業中最爲關鍵的意義體現在何處?
廖梓君:在涉及創投行業的政策當中,我認爲優化考覈機制這一條至關重要。以往國家雖推出衆多戰略舉措和新政策鼓勵銀行、保險參與長期創投基金,但成效並不顯著,主要原因在於缺乏對業務執行層面人員的正向考覈機制,致使政策在落地執行時大打折扣。9月24日的新政提出優化考覈機制,構建長週期、差異化的、對執行人員的績效考覈體系,這能夠促使國家政策真正落地執行並長期貫徹。其實今天投資退出的窘境,真正的起因始於10年前、20年的政策導向和全行業的侷限性,那個時候哪裡有真正研發投入做硬科技攻關的企業集羣?信創這個概念也就是5、6年前才提出來的概念。
證券時報記者:新政中包含了鼓勵上市公司併購重組以及進行跨行業併購,這是否進一步利好一級市場擬通過併購退出的企業呢?
廖梓君:毫無疑問,A股IPO標準提高之後,大部分企業的IPO形勢極爲嚴峻,未來每年大概率有100多家企業能夠上市,IPO的大門向國家重點支持的核心領域、需要高強度研發投入的硬科技企業傾斜。這意味着,創投行業在過去那些年所投資的企業中,可能有85%都不符合上市標準,從而導致大量的退出“堰塞湖”出現。如今國家出臺政策鼓勵上市公司併購,特別是在跨界併購方面,爲無法獨立上市的企業提供了資本市場的出路,這一政策初衷非常好。但同時,監管部門也需要關注新一輪併購高潮可能引發的一些問題,例如,併購市場中可能存在的企業借併購炒作概念、操縱股價、財務造假等現象。監管應嚴厲打擊利用信息差來坐莊控盤、“老鼠倉” 等行爲,加強對併購項目業績對賭的監管力度,防止財務造假,保障併購市場的健康發展。
建議面臨回購壓力的企業審時度勢,考慮併購退出
證券時報記者:如今不少企業依然在等待A股IPO,但又即將面臨回購,從而陷入糾結的狀態,您認爲企業應執着於IPO還是選擇併購?
廖梓君:在當前經濟下行週期,企業現金流等狀況不穩定,即使現在盈利狀況良好也難以保證未來的穩定。企業應當審時度勢,權衡利弊,能夠被併購就選擇併購。併購一方面可以套現部分現金,給創業團隊一個交代;另一方面還能將創業成果轉化爲公衆流通股票,激勵後續發展,而且上市公司抗擊風險的能力也更強。
當前只要是不符合國家重點支持的硬科技、“卡脖子”賽道、國產替代領域,且在資本市場上比較稀缺的企業,並且淨利潤近一兩年內都看不到利潤能夠衝刺到8000萬元到1億元的可能性,目前都建議考慮以併購的方式退出。
證券時報記者:您認爲哪類企業可以繼續等待A股IPO?
廖梓君:一類是技術和規模已經處於行業第一梯隊,且未來市場體量還有巨大增長空間,如果現在能夠實現利潤8000萬元到1億元,可以繼續等待在中小板或者主板上市;另一類是硬科技領域,比如AI底層算力的基礎設施領域、高端核心的材料領域,擁有特別出色的技術團隊,在各項指標的研發和生產上取得突破性成就的,也可以考慮未來衝刺IPO。但整體來看,在一個總體經濟趨勢向下的通道中,所有企業未來的業績增長都面臨巨大挑戰。一級市場的困難纔剛剛開始。
證券時報記者:您在爲企業尋找併購買家時,瞭解到他們通常會考慮哪些因素?
廖梓君:併購方主要考慮兩個方面。一是與市值管理掛鉤,要求被併購企業有一定的利潤;二是如果被併購企業利潤貢獻不大,要看能否爲上市公司帶來新的創新元素。從估值來看,併購的估值一般爲二級市場估值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但我們必須認清前景嚴峻形勢,不要糾結在估值和獲利多少,能夠退出就堅決退出。
投資機構已降低收益預期,未來仍存在多個局部熱點賽道
證券時報記者:您之前曾經提到,併購退出的收益率和A股IPO退出相差了4—6倍,如今投資機構和背後的LP都能接受嗎?
廖梓君:我相信現在不少投資機構都已經降低了收益預期,都希望儘快退出回籠資金,給投資人進行分配,在基金第四、五年時實現分配到資(DPI)回正。所以,只要能夠保本並獲得一定收益,比如通過併購、回購等方式,就會覺得比較滿意。雖然機構背後的LP訴求各不相同,但目前的整體環境促使投資機構傾向於推動LP選擇能夠儘快實現收益的路徑。
證券時報記者:您接觸過S基金嗎?它能作爲一種退出渠道嗎?
廖梓君:我個人不太看好S基金。一方面,估值的透明度不高;另一方面,對基金進行估價也比較困難。比如在接手S基金時,對於項目的好壞難以判斷,雙方對項目價值容易產生重大分歧,很難達成共識,只能單個項目去談,像盲池基金(組合基金)這種情況目前很難接手。
證券時報記者:在當前經濟形勢下,您認爲未來創投行業的熱點領域會有哪些?
廖梓君:儘管整體經濟進入下行週期,但局部熱點依然存在。AI時代已經來臨,除了基礎算力的規模提升,應用領域也將隨着AI技術的發展往縱深方向全面鋪開發展,AI智能、生物科技、國家安全相關領域仍有諸多發展機遇。同時,國內市場競爭加劇和有效需求萎縮促使中國品牌出海浪潮興起,中國強大的製造能力與海外廣闊的市場空間將使中國品牌全球化迎來爆發期,這些都是創投行業的發展機遇。
責編:嶽亞楠
校對:彭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