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八條”今日滿月:併購重組效能持續提升 資金“活水”源源不斷 |科創板開市五週年之制度篇

《科創板日報》7月19日訊(記者 邱思雨) 今日(7月19日),《關於深化科創板改革服務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八條措施》(下稱:“科創板八條”)迎來滿月。

“科創板八條”自發佈一個月以來,在支持硬科技企業科創板上市、優化發行承銷制度、再融資、併購重組、指數產品及市場生態等8個方面,提出30餘項支持和優化舉措,落地效果明顯。

同時,上交所累計組織近10場座談培訓等形式的市場宣貫,覆蓋約100家科創板上市公司、25家證券公司、9家創投機構、25家基金公司。從首發上市、併購重組、產品創新等方面,已有一批典型案例落地。

科創板將於7月22日迎來開市五週年。五年來,科創板作爲我國資本市場改革的“試驗田”,不僅培育了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創新企業,還爲中國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科創板八條”滿月

談及“科創板八條”對科創板上市公司的影響,上海市光明律師事務所陳鐵嬌律師接受《科創板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科創板八條”提升了市場活躍度、優化資源配置、促進了創新發展,從入口端、融資端、交易端三方面發力。

入口端方面,今年6月20日,上交所受理泰金新能首發上市申請,成爲科創板2024年以來首單受理企業;7月12日,上交所已對其發出首輪問詢函。

華泰證券分析師王以表示,“科創板八條”將精準把控“硬科技”入口端,嚴防“僞科技”企業在科創板上市。未來硬科技含量有望進一步提升。另一方面,“科創板八條”的制度包容性較大,支持具有關鍵核心技術、市場潛力大、科創屬性突出的優質未盈利科技型企業在科創板上市。

融資端方面,“科創板八條”優化新股發行定價,試點3%的最高報價剔除比例。

今年7月17日晚間,龍圖光罩發佈IPO初步詢價相關公告,該公司是“科創板八條”發佈以來首家發行上市的科創板股票,將在發行定價環節剔除3%最高報價比例。龍圖光罩也在公告中提醒投資者注意高價剔除機制,該公司將在今年7月23日進行初步詢價,今年7月26日進行網上申購。

據華泰證券統計,2021年9月18日至2024年6月19日,科創板新股首發市盈率中值爲66倍。

華泰證券分析師王以認爲,“科創板八條”有助減少網下投資者報高價衝動,推動新股迴歸其內在價值、降低首發市盈率波動。同時,“科創板八條”推動再融資儲架發行試點,或能夠平緩限售股解禁後的集中減持對二級市場的衝擊、穩定資本市場。

交易端方面,“科創板八條”研究優化科創板做市商機制、盤後交易機制;豐富科創板指數、ETF品類及其期權產品。指數投資方面,上交所和中證指數有限公司表示將於今年7月26日發佈上證科創板芯片設計主題指數和上證科創板半導體材料設備主題指數。

上海市光明律師事務所陳鐵嬌律師向《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科創板八條”對交易端的優化有利於提升科創板市場的流動性和活躍度;指數投資產品擴容爲投資者提供更加多樣化的投資選擇。在華泰證券分析師王以看來,科創板或迎來新一輪增量資金。

就“科創板八條”的整體影響,有業內人士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科創板八條”一是提升了科創板對科技創新企業的吸引力,通過更加靈活、包容的制度設計,拓寬了企業融資渠道;二是增強了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引導資金流向更具成長潛力的科技創新領域;三是促進了資本市場與科技創新的深度融合,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科創板併購重組成效顯著

“科創板八條”自實施以來,在推動科創板企業併購重組方面亦取得顯著成效。“科創板八條”更大力度支持併購重組,建立健全“綠色通道”,鼓勵科創板上市公司開展產業鏈上下游的併購整合,提升產業協同效應。

今年7月16日,普源精電發行股份購買耐數電子67.74%股權獲證監會同意註冊,系“科創板八條”發佈後併購重組註冊第一單,從受理至註冊生效用時僅2個月。近一個月以來,包括納芯微、富創精密、希荻微在內的多家科創板公司披露併購計劃。

對此,有業內人士向《科創板日報》記者分析表示,該案例是“科創板八條”加大支持併購重組力度的直接體現。這不僅縮短了併購重組的審批週期,提高市場效率,還鼓勵更多科創板企業通過併購重組實現外延式增長,優化產業結構,增強市場競爭力。

申萬宏源分析師陸灝川認爲,“科創板八條”併購重組相關政策具備三項要點:

其一是鼓勵縱向併購,做強做精主業,預計圍繞產業鏈資源進行整合的縱向併購,將成爲新一輪高質量併購重組的主要特徵。

其二是鼓勵包括定向可轉債、股份對價分期支付、併購貸款在內的多種支付方式。“細分到各個支付方式,定向可轉債既不消耗現金儲備,也不用立刻攤薄EPS;股份對價分期支付則降低併購中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風險;併購貸款來自商業銀行的權益資金供給,補位科創領域融資缺口。”

其三是併購審覈估值權重下降、質地權重上升。“此前併購重組審覈中強調盈利性,對併購的動機包容度不足。後續估值包容性提升,或將爲上市公司收購盈利預期暫不明朗的科創類資產掃清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