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爾:相信攝影能改變世界

戰地經驗談 ▲2004年普立茲獎得主卡洛琳.柯爾應邀來臺,爲「普立茲論壇」作專題演講,談照片背後的故事,並分享戰地記者的經驗,她親切地與民衆互動解說。(陳志源攝)

「如果我沒有信念,如果不相信自己的工作可以改變世界,我就無法承擔這份工作帶來的種種壓力。我熱愛攝影,至今都沒喪失這股熱愛。 」

五十二歲的《洛杉磯時報攝影記者卡洛琳.柯爾(Carolyn Cole),二○○四年以賴比瑞亞內戰拍得的《蒙羅維亞圍城》,獲得普立茲獎,昨日她在「普立茲論壇」播放她前進世界各地的天災人禍現場拍攝的照片,並與現場二百多位民衆分享她的戰地採訪經驗。

美國新聞博物館紐約商業娛樂公司華山一九一四文園區高雄市美術館中國時報時藝多媒體共同主辦的「瞬間的永恆:普立茲新聞攝影獎七十年大展」,現於華山園區開展。本展百老匯製作西瑪魯賓(Cyma Rubin)策展,展出歷屆普立茲得獎攝影作品,卡洛琳.柯爾的作品也在其中。

柯爾在《洛杉磯時報》擔任攝影記者十八年,經歷美軍進攻伊拉克、阿富汗戰亂科索沃種族屠殺、以巴危機重大事件。她的鏡頭拍下慘絕人寰的天災人禍現場,在烽火連天、槍林彈雨記錄戰亂的殘酷威脅畫面人們眼神驚恐無助、倉皇逃難、屍體橫陳。一張張照片無不令觀衆屏息震懾,氣氛沉重。

柯爾常冒着生命危險深入前線,有時現場僅有她一位新聞攝影記者,很多人問她,是不是喜歡追求刺激、會不會害怕,「我常常感到害怕,都是同行的攝影記者、翻譯人員或司機幫我度過難關。」

柯爾認爲,新聞攝影記者必須具備「耐心、毅力、好奇心和對世界的關懷」,「有些技巧可以學,但有些特質是與生俱來,我天生好奇,願意當大家的雙眼。攝影讓我的人生意義價值。透過攝影,我看到歷史發生的瞬間,這個世界因爲種族、宗教、貧富不均而分裂,而這更凸顯出新聞工作的重要。」

現場民衆提問,身爲女性,從事戰地新聞採訪安全顧慮、如何在不妨礙救援或在槍林彈雨中捕捉到畫面,以及是否曾有戰後心理創傷,她說:「這與性別無關,衝勁和決心纔是關鍵。」

也有民衆提問,拍攝的照片是否做過安排?柯爾強調「這不符合道德」,「我接受的訓練是攝影記者,不能安排現場,除非是受訪者刻意擺姿勢讓我們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