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時代的臺北市容 懷舊大師張哲生的「北門」全紀錄 

▲忠孝橋引道拆除後的北門現狀。(圖/記者李鍾泉攝)

網搜小組/綜合報導

臺北市忠孝橋引道火速拆除成爲熱論議題,未來北門和旁邊的臺北郵局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臺北鐵道工場等8座年代橫跨清代、日治時代和國民黨來臺後至今的文化資產,一起併入整合,重塑爲「記憶城區」。懷舊文史工作者哲生臉書上分享許多昔日與今日的北門以及北門周遭的珍貴懷舊照片,值得大家一看。

1972年出生的張哲大師十多年來致力於鑽研懷舊卡通,個人網站《哲生原力》亦受到許多同好喜愛,名著作有《飛呀!科學小飛俠》一書,內容詳細介紹數十部民國60~80年代的懷舊卡通。他的臉書塗鴉牆上,除了自己拍攝的北門照片以外,也有分享其他攝影師的作品,連忠孝橋引道拆除工程,也有記錄攝影,對臺灣文化的保存而言,可說是功不可沒。

▼54年前(1962年)的北門。(圖/引用自張哲生臉書,下同)

1962年,在中華商場忠段(第1棟)二樓往北望,看見北門。(Ben Hilmes 攝)畫面右側的中華路轉角處延平南路口)有一座中油加油站,而位於畫面左側中華商場北端旁平交道以北的仿都鐸式半木構造建築,是當時的臺灣鐵路管理局所在地,在第...

▼48年前(1968年)的北門圓環

48年前的北門圓環

▼1976-1978年時期的北門。

圖爲1976年2月10日動工興建,1978年9月16日竣工通車,圍繞北門興建的北門圓環高架道路(亦稱北門橋或忠孝西路高架橋),其建造目的乃爲了方便車輛跨越鐵路以改善交通狀況。而在1982年5月1日忠孝橋通車之後,這座高架橋因銜接忠孝橋臺北端...

▼1995年的北門。

1995年8月26日,配合臺北車站特定區之開發,臺北市政府工務局自當晚十一時起拆除靠近古蹟「北門」的北門高架橋延平南路引道。(中央日報記者樑偉華拍攝)

▼1895年和2014年的北門。

昔日臺北城的北門(承恩門)1895 vs 2014左圖翻攝於臺北捷運北門站內,右圖由張哲生於2014年12月3日拍攝。清光緒10年(1884年)中法戰爭之際,從基隆進軍北臺灣的法軍,在進軍至暖暖一帶即被清軍擊退。爲抵禦外敵而於...

▼張哲生介紹北門歷史

1978年,俯瞰甫竣工通車的北門圓環高架橋,畫面左上角可見舊臺鐵局本部(日治時期爲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辦公廳舍)、行經其前方的公路局馬號,以及正通過橋下臺鐵列車。圍繞着臺北市北門(承恩門)興建的北門圓環高架道路(亦稱北門橋或忠孝西...

▼臺北市忠孝橋引橋(北門高架道路)拆除工程進入尾聲時。

2016年2月12日,臺北市忠孝橋引橋(北門高架道路)拆除工程進入尾聲,由於進度超前,因此將提前在2月13日上午8時通車。(張哲生 攝)

忠孝橋引橋拆除工程是臺北市西區門戶計劃的第一步,拆除工程分爲三階段,目前即將進行路型調整與引道拓寬的第三階段工程,工期爲2016年2月15日至11月30日。

臺北市交工處表示,忠孝橋引橋的拆除工程包括拆除引道、移除所有槽化設施、放大北門周邊空間,並將鄰近「忠孝西-中華路(塔城街)」與「忠孝西-延平北」所有車行動線拉直,讓道路維持接近垂直正交,這樣能解決北門周遭動線複雜問題,行人經忠孝西路穿越中華路也不用再繞道開封街。

忠孝橋引橋拆除後,將有助提升都市景觀、創造開放空間,改造首都城市意象,展現都市紋理與歷史內涵,喚起市民對北門文化歷史記憶。北門南側車道北移、集中後,透過改造道路路型及調整公共運輸動線,有利未來古蹟廣場整體景觀規畫,不僅重現北門歷史意象,更加速西區繁榮發展。

▼忠孝橋引道拆除後的北門現狀。(圖/記者李鍾泉攝)

▼未來的北門廣場示意圖。(圖/翻攝自張哲生臉書)

►►►南臺大地震即時直播事件簿

►►►天佑臺灣!高雄美濃6.4大地震相關報導

►►►天佑臺灣!高雄美濃大地震災情即時回報

►►►更快更多掌握南臺大地震訊息↘免費下載新聞雲APP iOS:https://goo.gl/qXZojaAndroid:https://goo.gl/MRNy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