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紀藝術對話 串聯橫向視野

林明弘〈展位〉不僅是作品,同時也是展示架構。(北師美術館提供)

以顏水龍林壽宇及林明弘3位橫跨20世紀臺灣藝術家爲對象,北師美術館以跨歷史手法啓動策展計劃「DIALOGUES跨世代對話」,第一檔《穿越人煙罕至的小徑》,試圖將3位藝術家的創作並置,爲臺灣藝術史創造橫向串聯的閱讀空間

繼回望百年前臺灣近現代藝術的《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北師美術館將目光延伸向臺灣近現代至當代的藝術發展,由藝術家林明弘、藝術史學者及策展人郭昭蘭安靜共同策展,橫向串聯起1930年代前往東京巴黎深造,投身工藝設計、藝術教育與公共藝術的顏水龍;崛起於戰後歐洲抽象藝術環境,而走入後繪畫性抽象的林壽宇;以及90年代末,以大尺幅建築性手法,探索觀衆地方性傳統問題的林明弘。

投身傳統工藝文化保存的顏水龍,嘗試農業社會傳統工藝,以符合現代美學的設計,創造出介於「工業」與「工藝」的新範疇,林明弘與林壽宇的作品則使用量產的腳踏車傢俱製作出〈永久銷售〉、〈墜型〉等作品,對比而呼應出不同的物質文化。

布展形式上,林明弘高達3.5公尺的〈展位〉既是作品亦是展示架,展覽中多數作品懸掛於其展牆平臺上,如顏水龍的竹製桌椅上林明弘創作的餐盤,林明弘的〈日間牀〉又放上顏水龍的原住民檯燈大量借景、拼貼的手法,讓觀衆隨時感受到身處其中一位藝術家作品中,卻又凝視着另一藝術家的作品。

不刻意將藝術家作品賦予歷史解讀,而是讓作品本身的形式美被看見,並以人們漫步展覽中的身體軌跡,來啓動作品與作品之間的新聯結,觀衆不斷地移動與停留,也走出個人與作品的專屬小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