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累和貧困交織 度假天堂馬爾代夫有兩張臉

環球時報赴馬爾代夫特派記者 苑基榮】馬爾代夫羣島地處印度洋要衝,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一站,被譽爲上帝撒落人間的一串珍珠”。從飛機上俯瞰,一座座小島就像一顆顆珍珠鑲嵌在碧藍的海面上,與周圍淺水相間,又如一池池田田荷葉。不久前,《環球時報》記者來到此地,感受到跟遊客眼中不一樣的島國風情

不知道橋爲何物

馬爾代夫最高點在全世界所有國家中是最低的,只有2.4米。它也是最平坦的印度洋羣島國家。走出機場不足50米就是大海,機場就坐落在一個小島上,該島也被稱爲機場島。機場前面是一排碼頭,通往各個主要島嶼的船都要在這些碼頭登船。記者前往首都馬累島,要從機場島碼頭坐船10分鐘左右。每15分鐘左右就有一艘客輪開往馬累島。

首都馬累島則是另一番景象。在馬爾代夫工作中國人共同的感覺,馬爾代夫不適合居住。馬爾代夫近2000個島嶼,但真正能居住的不足200個。這麼多島嶼沒有一座橋,大部分馬爾代夫人居然不知道橋爲何物。馬爾代夫人口35萬,1.5平方千米的馬累島就居住了15萬人口,據說現在填海造地達到1.8平方千米。在如此小的地方居住這麼多人,又沒有特別高的高層建築,道路狹窄,樓間距非常小。記者走在路上,路邊停滿了汽車和摩托車,很多地方只能容納一輛車通過。很多商店無法卸貨,貨車需要等待沒有車時抓緊時間卸貨,一旦有車過來,就得出去繞一圈再回來。當然,繞一圈也不會用太多時間。

因爲人多地少,全島可居住的面積有限。據中國企業的人說,很多家庭分着睡,一半人睡上半夜,一半人睡下半夜,所以馬累島全天24小時處於忙碌狀態。整個夜裡大街上和足球場都是人,下半夜足球場依然燈火通明人們揮汗如雨地在踢球

到處可見足球場

記者圍着馬累島走了一圈,全程下來不過兩個半小時,從中馬友誼大橋開始,走下去是客運碼頭總統府碼頭、漁船碼頭、貨運碼頭等。總統府碼頭前面有一個大遮陽傘造型的設計,非常現代,晚上能變幻各種燈光。碼頭很小,只有幾十米大,走下碼頭就是國防部,再往裡走就是總統府。

在這狹小的島嶼寸土寸金,但馬爾代夫人最不吝嗇的就是足球場,全島到處都能見到足球場,足球場上幾乎每天都有人在踢球。後來聽在馬爾代夫工作的中國人說,因爲島太小,人們活動空間有限,政府一定要保證人們的活動空間,否則馬爾代夫人沒什麼事做。

馬爾代夫原本是世界最欠發達國家之一,近些年在旅遊業的推動下,馬爾代夫經濟有了很大發展。2016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高達8500美元左右,因此馬爾代夫人很少從事體力勞動,所有體力勞動都來自外國勞工,尤其是孟加拉國人和印度人。在馬爾代夫每天都可以看到站在大街或海邊無所事事的人們,他們要麼沒有工作,等着政府救濟,要麼打零工。

五個人一頓飯花了4000元人民幣

馬爾代夫島嶼是珊瑚礁島嶼,砂石和土壤非常稀缺,幾乎所有物品都要靠進口,物價很高。比如蘋果論個賣,一個蘋果5拉菲亞,約合3元人民幣。一公斤豆角50拉菲亞,約合30元人民幣。與記者一起的五個人一頓飯吃了接近4000元人民幣,而飯菜都是簡單的蔬菜,肉都沒敢要。

地方狹小,車輛又多,但全馬爾代夫只有一個小轉盤,並且只有三個加油站,每天加油站前都排滿等待加油的摩托車。全馬爾代夫只有一所大學,即馬爾代夫國立大學。只有一個教育中心,主要向成年人提供非正規文化教育。

有人稱,馬爾代夫有兩個面孔,一個是酒店和遊客的天堂,清閒而充足;另一個是本地人的空間,勞累而貧困,有些地方甚至被稱爲“陰間”。旅遊業的昌盛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馬爾代夫將一座從前如天堂般漂亮的島嶼,變成了馬累的廢物場,在這裡,天天要焚燒330噸廢物。這座廢物島,現在已經成爲國際上“由廢物堆堆起來的最大島嶼”。